2025策展与未来|座谈二:策展与公众美育(上)

发布时间:2025-09-19 11:31  浏览量:2

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武汉站)暨2024武汉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于2025年8月14日至15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办。座谈围绕“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策展与公众美育”“策展与写作”三个主题展开。

座谈二:策展与公众美育于8月15日召开,上半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罗奇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担任学术评议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合作交流处处长、副研究员林苗苗担任主持人。

罗奇

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

本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罗奇围绕《四位一体:当代语境下展览新模式初探》进行主旨发言。他首先提出了一个当下美术馆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新的导向与形势下,展览应如何创新才能真正被大众所喜爱与接受,从而有效发挥美术馆的公共职能。他以现象级展览“五色万象”为例,系统阐述了其“四位一体”的策展新模式,即是将展览策划、公共传播、美育推广与社会化运营四个维度紧密联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种模式,“五色万象”展以极低的预算,在两个月内吸引了超过20万观众,并在线上引发了广泛的自发传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罗奇馆长的分享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展示了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白盒子”的运营思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联动多元主体,将一个展览的文化能量与学术内涵,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之中,最终将美术馆打造为真正服务于大众的审美生活空间。

游江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艺术学博士

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艺术学博士游江以“从物到人——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从多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当代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如“当代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与思考”“新时期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方式、理念与机遇”“案例解析:‘1+N’项目”“展览即教育”以及“公共教育风格与特色的探索”等。通过结合深圳美术馆的具体实践,游江展现了当代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向,将公共教育从配套活动提升为具有主体性的项目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根植本土文化、回应艺术现实、兼具学术深度与机构特色的公共教育发展路径。

谢蕊

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策划与研究部

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策划与研究部谢蕊以“童乐园——中国本土图画书的原创之力”展览为例,分享了如何打造真正属于儿童的展览空间。展览以“发现儿童”为核心理念,通过1.2米的儿童视角展线设计、亲子共读营地、故事场景还原等创意形式,带领观众回顾中国图画书百年发展历程。策展团队运用“吸引力法则”链接起不同年代的优秀创作者,精选出48个经典图画书故事的美术作品,配合儿童剧表演、互动印章等趣味体验,让展览成为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未知旅程”。该展览入选文旅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并通过少儿媒体宣传和校园巡展,将“儿童友好”理念传递给更多观众。正如谢蕊所说,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童年与爱的温暖对话,希望艺术融入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赵子懿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以“一座边陲美术馆十年策展与公众美育的实验之路”谈起:在黄河—贺兰山之间,这十年的“西北艺术种植计划”。他以12米高展厅发起一次策展实验:以半透六区与3×3×12米“纪念碑”为核心,配合舞台化用光与干裂地表,营造可阅读的梦境空间。叙事围绕“关系、典藏、展览、公教、传播、设计出版”六板块铺陈,并以“折叠城市”等社群共创案例呈现美育实验的路径与成效。

朱健

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健以“教育作为策展立场”发表主题发言。她认为当前艺术与人文专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重构机遇。随着新课改推进,策展已进入中小学美术教材,社会亟需懂教育、懂策展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教育策展”应以教育为核心、展览为媒介,整合学校美育与公共文化资源,并分享了“少儿全球素养”“蒲公英行动”等案例,展现儿童为本、课展联动的新型美育模式,旨在通过视觉表达与教育创新,推动青少年文化自信与学科体系长远发展。

李沉

武汉美术馆公教活动策划人李沉基于五年实践,提出美术馆公共教育创新理念。其指出传统 “事件性公教”(讲座、工作坊等) 存在参与受限、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而提出 “开放式公教”——依托展览的常设公教空间,以强参与性、去中心化模式构建自主体验场域,通过多元互动阐释展览。两种模式结合提供全方位体验,能促进观众与作品深度对话,既保留深度互动的专业性,又拓展自主参与的开放性。研究强调美术馆教育应打破规训式传递,以观众为中心,构建平等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为新时代美术馆美育体系提供实践范式。

张杰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朱健的发言,以其宏大的信息量和强大的信念感,为大家揭示了美术教育与策展实践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她所策划的“万朵雪花”项目,从一堂乡村美育课程,最终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事件,这本身就是对其“教育策展”理念可行性与感召力的最佳证明。她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在展览中加入教育的环节,而是将教育的过程本身,转化为策展的核心方法与动态的、生长的结构。这种实践将一个微观的课堂行动,通过策展的能量场,放大为具有广泛社会动员力的公共事件,为我们展示了策展介入社会、服务公众的全新路径。她的激情与信念,展现了新一代教育者推动学科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决心。

谢蕊分享的“童乐园”儿童图画书展,以其异常清晰、冷静而精准的阐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致“儿童本位”的策展案例。她提到的一个细节,为儿童的视角而降低作品悬挂线,这一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对我触动极大。这不仅是物理高度的调整,更是策展理念从“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的根本性转向,体现了美术馆应有的同理心与服务温度,这一点需要我们共同学习。

李沉的分享则充满了温柔的力量。她从艺术家刘寿祥先生的静物相册中获得灵感,策划了开放式公教项目,这一案例生动地向我说明了,真正有创意且能打动人心的公教活动,正是源于对艺术家创作内核的深度共情与爱,而非依赖固化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论。这种发自内心的、非程序化的思考方式,是让公共教育摆脱“三件套”模式,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的关键。

在 游江的分享中,我观察到一位在行业内长期深耕的实践者所特有的沉浸感与专注。这种真挚的热爱并非空泛的情感,而是具体物化在他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与深刻的教育理念之中。他提出的“从物到人”的核心理念,标志着美术馆公共教育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向“以观众成长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策划的“1+N”系列项目,不仅巧妙地将美术馆自身的局限性转化为策展优势,更体现了立足本土、服务社群的清晰定位。

而 赵子懿馆长分享的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年之路,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无比动容。特别是他亲手划开十年展墙,露出层层叠叠色彩痕迹的那个瞬间。在我看来,这面墙不仅是一个装置作品,更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它是一个美术馆、一代美术馆人十年坚守与积累的“地质切片”。这无言的“痕迹”,是对我们美术馆人工作最深刻、最动人的解读。

纵观中国美术馆近二十年的发展相当快,同时中国第一,二代美术馆人随着美术馆更加专业化建设时期到来,也因年龄原因大都逐渐退出美术馆事业一线。总体来看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离西方相比较差距仍相当巨大,当下中国需要更多的热爱中国美术馆事业,更加专业的,甚至更职业化的年轻的美术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美术馆事业中去,加快促进中国美术馆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也是本次举办"策展与未来"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今天听完五位的发言,我相信,中国美术馆在全球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将由这样新一代的实践者们共同塑造。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合作交流处处长、

副研究员林苗苗主持活动

·END·

展览预告|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①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行李物品请寄存在指定区域。

②未经馆方同意,严禁在馆区范围内从事任何经营、收费研学等相关活动。

③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各类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及宠物进入场馆。

④遵德守礼,文明参观,保持馆内秩序及环境卫生,请勿在展厅内饮食、吸烟、喧哗、嬉闹。

⑤敬请爱护展览设施,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勿损坏展品及相关展览设备,若损坏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⑥未经许可,请勿临摹展品或将板凳、画架、画具等物品带入场馆;馆内拍摄请勿使用闪光灯,禁止将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和出版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