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这5病不去医院活得更久?医生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19 16:15  浏览量:7

“你说怪不怪,一个人本来感冒没啥事,结果一顿输液打针,三天后进了ICU……”
听得多了,病人家属心就慌了。


是药三分毒,还是医院太“猛”?有些病,真的是治不好,反而治出问题?

在我门诊里,有这样一句话常被提起:“医生,我这病是不是越治越糟?”这句话听着扎心,但也提醒我们:不是所有病都靠住院“猛攻”来解决。有些疾病,若一开始方向错了,反而会让病情节节败退。

今天,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掰开揉碎说说这几个——看似普通但治疗容易走偏的病,有时候,不进医院、不盲目治疗,反倒活得更久

高血压,这个“隐形杀手”,很多人一听到了都如临大敌。一查出高血压,立刻就开足马力控制,恨不得把血压压到90/60。

但你知道吗?过度降压,尤其是老年人,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卒中

我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病人,姓李,退休老教师,身体一向硬朗,某次体检发现血压145/90,就被家人催着吃药控制。他自己也上网看了点资料,坚持要将血压“控制到最标准”。结果三个月后头晕乏力、走路不稳,最后在一次早晨起床时跌倒,CT显示轻微脑缺血。

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150之间,而不是一味压低。“血压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稳。”

过度治疗反伤身,尤其是血压、血糖这类慢病。

男性到了五六十岁,前列腺稍微“膨胀”一点,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可一查出“前列腺增生”,不少人就慌了,甚至主动要求手术。

轻度增生、无明显排尿障碍的患者,只需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观察。吃点药、少熬夜、别久坐,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发展成严重的“尿潴留”状态。

而手术呢?虽说现在微创手术技术已很成熟,但也不是“零风险”。术后尿失禁、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在部分患者中依旧存在

“不是你不动刀,是刀也不想动你。”医生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

“医生,我是不是得肝癌了?”
这句话我每周都能听到好几次。轻度脂肪肝是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尤其是中年发福、作息不规律、久坐不动的朋友。

但脂肪肝≠肝硬化,更不是肝癌的预警。绝大多数轻度脂肪肝,通过减重、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可以逆转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少人一被查出脂肪肝,就开始滥用保肝药,甚至找来各种“排肝毒”的偏方,搞得肝功能反而异常。

“不是脂肪肝惹的祸,是你吓自己一跳。”

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年发布的研究显示,超过70%的轻中度脂肪肝患者在坚持生活干预6个月后,肝脏指标恢复正常“治病不如养肝。”

有些人肚子一痛,立马就往医院冲,非要打点滴、输抗生素才心安,觉得“挂水就是治疗”。这种观念,其实挺危险的。

多数胃炎或轻度胃溃疡,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饮食调整即可缓解。住院、输液、抗生素,不但浪费资源,还可能扰乱肠道菌群,适得其反。

曾有一位30出头的白领,在外地出差吃坏了肚子,胃一不舒服就住院三天,结果抗生素一打下来,肠道菌群紊乱,拉肚子拉了半个月。

不是所有胃病都需要“输液大法”。你要是每次拉肚子都挂水,肚子迟早“挂了”。

这话听起来冷酷,但我必须得说。癌症一旦进入晚期,尤其是多器官转移期,治疗的目标不再是“治愈”,而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但很多家属出于情感、舆论压力,非要“全力抢救”,于是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化疗、靶向、放疗——结果人没救回来,最后一个月基本都在ICU里度过。

我曾接诊过一个胰腺癌晚期的患者,家属坚持治疗,结果病人经历了4次化疗,身体极度虚弱,最终在病房里痛苦离世。如果我们当初选择舒缓治疗,或许他能安详地在家陪家人度过最后的人生。

“不是我们不救,而是该怎么救。”

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癌症晚期临终关怀指南》也明确指出:对于无望治愈的晚期患者,应鼓励开展舒缓治疗,而非“过度医疗”。

说到底,医疗的目的是让人多活几年、活得舒服,而不是靠仪器和药物把人“留在医院”。有些病,真正需要的不是“猛药”,而是时间、自律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说的:“你不是输给了病,而是输给了恐慌。”

“怕病”不可怕,怕的是你把病当成了敌人,却不明白它有时候也是身体给你的提醒。

参考文献:

[1]王琪,杨霞.癌症晚期患者的护理及舒缓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12):945-948.

[2]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2):1057-1078.

[3]胡志斌,李俊.轻度脂肪肝的管理及逆转可能性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05):412-41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