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发现:那些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到70岁后,大多变成了这样

发布时间:2025-09-19 17:38  浏览量:6

阿司匹林这个药,几乎是家家户户药箱里都会有的一种。有人把它当成“救心丸”,有人拿它预防脑梗,还有人听说它能抗癌,就坚持吃了好多年。

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少人一到五十岁以后,就开始长期服用,觉得这是延长寿命的“护身符”。然而医生一直强调,阿司匹林确实有它的重要价值,但绝不是谁都适合吃,更不是吃得越久越好。

近期有研究显示,那些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到七十岁以后,身体的变化往往会很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风险的一面,如果不弄清楚,可能就会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首先要承认,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上确实有巨大作用。它的主要原理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很多心梗、脑梗的发生,都是因为血管里突然形成血栓,堵住了血流。阿司匹林能让血小板不那么容易黏在一起,从而大大降低血栓风险。

很多临床大数据表明,长期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复发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换句话说,对已经有心梗、脑梗病史的人来说,阿司匹林几乎是“必备药”,不吃反而危险。

然而,问题在于不少人没分清楚“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已经得过心梗、脑梗,或者有明确冠心病、外周动脉病的人,这类人吃阿司匹林收益大于风险。

而一级预防是指还没发病,但有点血压高、血脂高,就提前吃起来的人。这类人群如果盲目长期服用,到了七十岁以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最典型的就是消化道出血。因为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的同时,也会损伤胃黏膜保护,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长期吃阿司匹林的人,七十岁以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好几倍。更麻烦的是,老年人本来凝血功能就差,一旦出血,很难止住,轻则贫血,重则危及生命。

再者,还有脑出血的风险。很多人以为阿司匹林是预防脑梗的,结果吃到后来反而增加了脑出血的概率。

尤其是伴随高血压的老年人,如果血压控制不好,血管本身已经很脆弱,再加上阿司匹林让血小板功能下降,就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说,七十岁以后要不要继续吃阿司匹林,一定要权衡利弊,不能一刀切。

当然,并不是说吃阿司匹林的人到了七十岁就都是负面结果。实际上,坚持科学服用的人,到老年后,很多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好处。

比如心梗、脑梗复发率低,血管通畅度好,生活质量保持得更高。甚至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某些癌症的发生率确实比普通人低一些,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风险下降较为明显。

这部分人往往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同时也会注意胃部保护,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监测血压血糖,所以整体状态更稳定。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完全相反。长期服药但不监测,血压血脂控制也不好,还以为靠阿司匹林就能“无敌”,结果到了七十岁,身体早已千疮百孔。

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贫血、体质下降,一个接一个。很多家属不理解,明明是为了预防,为什么最后还出这么多问题?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药物用错了地方”。阿司匹林不是护身符,它只能降低血栓风险,却不能替代血压管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

近来的临床建议已经很明确:七十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事件病史,不推荐再继续作为一级预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出血风险显著上升,远远超过了预防血栓的好处。但如果已经有明确的二级预防指征,那就不能轻易停药,否则复发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长期吃阿司匹林的人,到七十岁以后,有的人血管健康,长寿平稳,有的人却因出血频繁反而身体越来越差。

在笔者看来,关键不在于吃没吃阿司匹林,而在于是否科学用药。

医生叮嘱的监测、复查、生活方式配合,很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结果就是药效和副作用混在一起,走向了两个极端。

尤其是那些盲目模仿别人经验的人,听说邻居吃阿司匹林身体好,就跟着吃,完全没考虑自己的情况,反而把自己推向了风险。

总而言之,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七十岁以后,那些常年服用的人,身体变化往往有两个方向:一类人血管保护得更好,心脑血管病少发,生活质量高;另一类人出血风险大增,胃病、脑出血频频发生,甚至因为药物副作用丢了命。

区别就在于,吃药是不是医生开的,监测是不是做到位,生活方式是不是跟上了。身体从来不会因为一片药就完全健康,它需要的是科学管理和全面呵护。

换句话说,阿司匹林不是万能钥匙,到了七十岁,能不能继续用,怎么用,必须由医生来定,而不是凭感觉或者传言。真正长寿的秘密,不在于一片药,而在于对身体的长期守护和细心经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