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个性再谈

发布时间:2025-09-19 18:18  浏览量:1

书法个性再谈

宋凤洲 / 2021.10.25

书法的个性,是指每个人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于他人的面貌。里面已经包括了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眼光和用笔手性等内涵。因此,他是一个人先天之禀、后天之学的综合素质显现;是一个人观察事物多少、优劣、和师承好恶与把握程度的真实写照。书法的个性展观,主要是个人素养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臆造。至于那些读贴临帖,不过是参考、借鉴或相近的吸收而已。

然而,个性有好坏之分,有优劣之别。如果把其作为一个标准来强调,那一定是发扬好的优的,摒弃坏的劣的。不能不分苗莠,一概肯定。只有赞美和推广好优,这才符合优胜劣汰!这才抓住了“个性”的真正价值!

那么,怎样看待个性之源?怎样发挥好的个性?试做如现:

一、陶冶情操,培养文雅优美的审美观。

书法作品的个性,是书写者心态、心境的必然流露,是书写者道德观念、书意理念的必然显现,是书写者艺技追求、操作能力的果然效验。毋容置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向学就是获得的方向。

通常而言,思想忠厚、情愫本分、向往崇高典雅的人,多喜爱楷书、隶书。稍有好古、喜奇探秘思绪的人,易喜欢篆籀甲骨。而才思敏捷、善变不拘的人,多爱好行草。而不固步自封,又灵活机动,多情和睦的人,或也多体兼善,不独执着。……个性总是源于秉性的自发。

既然个性是人的情感和习性的自然流露,那就不拍不能发挥。我们只关心“个性”之优劣,担心丑陋恶劣的个性跳出来。

判断优良个性的标准,有一个说法叫“雅俗共赏”。这里的雅,通常是指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文化才思(文雅);这里的俗,不是庸俗,而是指平常百姓(大多数人)所好。雅俗共赏,就是大家都认为好,都喜闻乐见。如果有谁写的字,不被多数人认可,只是自我欣赏,说得天花乱坠,也见不得群众。大众喜欢,同行珍视的特色,才算有用价值和应该赞美的个性。

所以,看一副书法作品的个性,作为大众看,要顺眼,要看着舒服,要有吸引力。作为行内人看,要有法度,要有才情,要有神采,要有优秀继承和发挥。只讲“个性”,不讲“优秀”,那是“误解”,那不“高级”。说到底,这是一个德行操守的问题,是一个优秀文化修养的问题。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学习和继承,值得不断发扬光大和不断丰富内涵。我们不能忘记自我德行的砥砺,始终保持崇高道德修养;我们不能丢掉前贤接力创造的重大艺术成果,始终维护和开拓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我们必须明白,丢掉了历史文化遗产,就丢掉了民族优秀的根本!我们必须明白,有了高尚的德操,才能有健康的审美观!

二、文雅举止,文明书写。

书是心画,书是心音,书如其人。要想正书(字)必先正心。只有正心,才能正念,有了正念,书便无邪气,无秽气,充实正气。这里既有端正做人的首要,又有为书时端正态度的必要。即文雅举止,文明书写。

文,有文静、柔和之意,存文雅、温和之气。这就要求书者有谦恭和礼貌的人性与心境。从古至今,有修养的大书家都很谦逊,每每看到自己之不足,至老不辍临帖和向学。生怕自己落后,生怕自己不够高度!

雅,人有举止谦恭、庄重含蓄姿态;书有平心静气,神安笔润之采。虽也放逸,然不狂躁;虽也神采飞扬,却不粗俗野黩。因而,文雅之书,耐人品味,耐时久观,越发精彩!

文明,重点在于有文化味。所谓文明书写,既体现在文质彬彬、举止高雅的书写姿态和过程上,从容不迫。也蕴含于书写的文词内容与笔墨的神情之中,典雅流辉。那些奇装异服,故弄姿态,大喊大叫,胡写乱画,都不是文明的举动;那些鄙视前贤,目无他人,自吹自擂,大言不惭的态度和言行,都不属于文明人的文明举动之列。我们不希望为文明的汉字,穿上粗鲁、丑陋和破烂的外衣;我们不希望因某人的无知无畏,割裂开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要使书法的个性,发扬优良传统,争取光辉自我。

三、向美化汉字进军,向多种文化艺术进军。

我们应当明白,“个性”是天生就有的,随时都会表现出来的。就像人的长相,都有自己区别他人的地方。不用担心雷同。

写字也一样,模仿别人,也只是七八成相像,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也没必要提出“彰显个性”的呼唤。相反,或许自己的“个性”有些缺陷,或说不如“某某人”更优秀,才有必要管住这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以优秀范本为榜样,通过临帖向优秀个性看齐,改善优化自己的劣根部分,培植起与优秀个性相近或相类的幼苗。从而,得到茁壮成长。

优秀的个性在哪?如何得到和发挥?在历史的源头里,在前贤的成功作品里。就真、草、隶、篆、行五大类书法中,都有各自辉煌的时代,都有各自优秀的领军人物。人类的优秀书写个性,早已得到了充分发挥,高峰林立,目标明确。要想得到,就去学习。

可是,书法论坛有一种不好的说法,说不必学习古人,因为古人早已把汉字写到家了,学他们也学不出新东西来。你根本超不过古人,不如另辟蹊径,才能创新。

这种说法错在哪里?错在不知天高地厚。好像自己是大天才,是一定比古之圣贤更优胜者,可以生而知之,不学而成。真是那样吗?要和古人比试比试,才能最后下结论。不能过高估计自我,更不能先大吹大擂!无数事实证明,古今圣贤只是少数,多数人都达不到宗派领军水平!

古人犹如高山,后者必先沿道攀登,至顶而显我。古人犹如大河,后之小流势必先融入其中,方能乘势奔腾,激流入海。不登高山,难见雄心壮志;不入江河,难见气势恢宏。

学贤思齐,虽有不及,也似奇树古寺之高山半腰,尚可观妙境。谷溪自流,不入大河,虽是自辟,终为小流。要看到:鏖战雄师阵,强过山寨军。

我们还应当明白,“个性”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有所迁移。学谁近谁,广学广益。始终抓住“美化汉字”这个根本,再近性而学,逐步广涉。

今人本由古人繁衍而来,个性必有相近处。因此,各种字体各种书体都有喜欢者和偏爱者。因性而学,就是找自己最喜爱的字先学。这叫“性相近”,是最能学好和得到的捷径。学好一门后,又不固步自封,缩脚不前,那就逐步多学和广涉。有无多学和广涉,结果也大不相同。这叫“习相远”。这里不只是指汉字字体书体的临习和研究,还包括着艺术门类和知识学科的拓展。历史的事实早已证明了,真正的书法行家,都兼有多种艺术修养,或兼有多种处事能力。从古人王羲之、赵孟頫、傅山,到近代启功、欧阳中石,他们都不只是写字高手,都是多面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

看来,个性是外衣,既要得体,又要美观。而多种文化修养和才能是内涵,不嫌多,不怕互动,又不怕成熟与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