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人所归为鬼
发布时间:2025-09-19 19:28 浏览量:1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迷信鬼神的时代,当时的帝王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事先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来预知事情的结果。最早的“鬼”字,就是在这种留下记录的甲骨文里。甲骨文中,鬼、神二字都有,这足以说明鬼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
甲骨文的鬼字,上面像一个大头,下边像人长跪。也就是说“鬼”字像人的身体但是头大,可以知道鬼取自人,也充分反映了人对鬼的认识来自于人本身。
甲骨文鬼字
《说文解字•鬼部》中对“鬼”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鬼的头很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碰上大头鬼""见到大头鬼"之类的话。大头鬼故名思意,长有一个超乎寻常的大脑袋,最小的大头鬼的脑袋也有一般人的三个大,因为顶着个大脑袋,大头鬼一般出现在道路两旁,他的行走速度很慢,而且经常要用双手托住大脑袋。
大头鬼
大头鬼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鬼,不会主动去伤害人的,但是一般人看到这么大的脑袋,一般都会很害怕的跑开。
中国古代志异笔记中没有关于大头鬼的记载,但是在广东等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大头鬼的故事,说有兄弟两人,分家时,哥哥把好东西都留给了自己,只给弟弟很少的田和一头老牛,弟弟的老牛会说话,告诉弟弟每年种什么,弟弟的日子越来越好,而哥哥每天花天酒地,日子越过越差,看着弟弟一家人幸福的样子,哥哥天天用脑袋冥思苦想,弟弟怎么会比自己过的好,于是脑袋便越来越大,变成了大头鬼。看来大头鬼应该是好吃懒做的人变成的,遇到他快点跑,基本上都可以远离大头鬼的活动范围。
朝人许秋垞在《闻见异辞》卷一记述了一则《大头鬼》故事:
明朝的兵部尚书于廉当年做秀才时,正值一天八月中旬三更半夜,趁着明月之光去上厕所,寂寞无聊,便随口吟出一句诗来自我解闷,诗云:“三更半夜三更半。”正在琢磨下句,忽然看见地下冒出一个鬼,头比身体还大,口吟一诗为上句作对:“八月中秋八月中。”于谦向来以胆大著称,见此情景却不忙不慌,伸手摸着鬼的巨大头顶说:“小鬼好大头啊!”鬼答道:“相公好大胆呀!”人鬼就此相安无事,互道敬意。
这个故事在表现于谦的不怕鬼精神的同时,也传达了关于鬼的一种信念:鬼的外在特征是头大于身。所以按照这种与人形不同的比例,人们又把鬼称作“大头鬼”,或者干脆简称“大头”。
人死为鬼,魂归地府
上古文献对鬼的传统解释,我们已经从《说文解字》中了解到,是把鬼训为“归”,人死曰归,所以鬼就是归人、死人。《礼记•祭法》说“人死曰鬼”,这就很明确很肯定地把鬼等同于死人了。另一部汉代古字书《尔雅•释训篇》说:‘鬼之为言归也。’《韩诗外传》也说:“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这就把鬼、归和死三者合一了。
驾鹤西归
为什么人死叫做“归”呢?原来古人认为人之生是阴阳两种不同出处的宇宙元素汇合的结果,阳元素为魂,来自上天,阴元素为魄,来自下地。人之死亡,这两种元素也就回归各自的本源,所以把死看成是“归”。《列子•天瑞篇》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
- 上一篇:盲人夫妻带导盲犬爬泰山后续:更多黑料被扒引全网众怒,基地出手
- 下一篇:书法个性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