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因眩晕入院,上午溶栓,凌晨去世!医生:全因漏做这4项检查

发布时间:2025-06-26 23:46  浏览量: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头有点晕,走几步就发飘。”这是张大爷入院前对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可谁都没想到,从进医院到离世,前后不过十几个小时。从“轻微眩晕”到“凌晨猝死”,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医生看完所有资料后,只说了一句话:“全因漏做了这4项检查。”

年纪大了,头晕是常事?真不是!

很多人都把“头晕”当成小毛病,觉得吃点药、躺一躺就好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见怪不怪。但头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死亡预警”。尤其是老年人,背后可能隐藏着中风、心律失常、颈椎病甚至脑出血等大问题。

张大爷的离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头晕”到“死亡”,他的病情发展得快得惊人,而悲剧的根源,就在那几个本该做、却没做的检查上。

从“眩晕”到“猝死”,中间只隔了12小时

张大爷今年72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有点高血压和轻度糖尿病,没啥大毛病。那天早上,他在厨房切菜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差点摔倒,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诊科。

医生初步判断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开了头部CT,发现没出血,就安排住院观察。

到了上午10点左右,张大爷突然出现了呕吐、意识模糊,医生考虑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紧急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到了凌晨两点,张大爷突发心跳骤停,抢救无效离世。

事后复盘,医生发现:有4项关键检查,他在入院时都没做

这4项检查,关乎生死

第一项是颈动脉彩超。这是判断“血管是否狭窄或堵塞”的关键检查,尤其是老年人。张大爷其实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当时查出来,医生可能会更谨慎地评估是否适合溶栓。

第二项是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老年人头晕,很可能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张大爷的病历里,心电图空白一片。如果有早期房颤,溶栓之后大概率会出血,加速病情恶化。

第三项是脑核磁(MRI)。CT虽然快,但有些微小的脑梗或者早期的中风迹象,CT根本看不出来。MRI能发现早期缺血灶,为是否溶栓提供更精准的判断。

第四项是凝血功能检查。这个尤为关键,溶栓治疗本身就有一定风险,如果病人本身凝血机制异常,贸然溶栓,极易诱发脑出血。

“如果张大爷在入院时就做了这4项检查,情况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参与抢救的神经内科主任说的。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事儿

我有个病人,是个退休老教师,姓李,68岁。他来诊所时说“头晕得走不动路”,我第一反应就是做心电图、查颈动脉、脑MRI。果不其然,他有明显的颈动脉狭窄,还有房颤,MRI提示多处小灶性脑梗。

我们没有贸然溶栓,而是先用抗凝、扩血管、控制心率的方案。结果三天后症状缓解,人也精神了。如果当时没做这些检查,按一般流程直接溶栓,后果不堪设想。

溶栓不是万能钥匙,错一步可能送命

说到溶栓,很多人有误解,以为一有中风症状就该溶栓,其实不然。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适应证和禁忌证

国家卫健委的卒中指南明确指出:只有在症状发生后4.5小时内、没有出血风险、无严重高血压等禁忌的情况下,才能考虑静脉溶栓。

溶栓前必须排除脑出血、出血性体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否则等于在体内“引爆炸弹”。

“不是医生不想救,是怕救错了。”每一个医生都知道,救人和伤人,可能只差一张化验单。

别再把“眩晕”当小事了

根据《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白皮书(2023)》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发生卒中,其中约80%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早期症状中头晕、恶心、说话不清最常见

但问题是,很多人对“眩晕”掉以轻心,觉得是颈椎病、低血糖、劳累,结果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老年人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警惕中风可能:

突然头晕、行走不稳

说话含糊、口角歪斜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视力模糊或双影

这些症状,就算只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中风的前兆。一定要及时就医,做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为啥检查老被“跳过”?医院有苦衷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检查医院没做?其实真不是医生不负责,而是现实情况太复杂。

急诊病人多、设备资源紧张、病人家属催促快点治疗,再加上有些检查需要排队甚至等到第二天……在时间压力和医疗资源不对等的夹缝中,医生只能尽量做“够用”的判断

但问题来了,有些“够用”,其实并不“够安全”。“多做一步可能不值钱,但可能值一条命。”

一个检查几百块,一条命几百万

很多人觉得做检查花钱,能省就省。但你想想,一次颈动脉超声200块、脑MRI五六百、动态心电监测一两百,全部做下来也不过一顿饭钱,可一旦判断失误,代价可能是几十万的ICU费用,甚至是无法挽回的生命。

医生不是神,没有数据,靠经验行医就是瞎子摸象。越是看起来“普通”的症状,越需要全面的检验去“排雷”。

“轻症”≠安全,别让经验害了你

张大爷的悲剧,其实也是“经验主义”的悲剧。医生见多了类似的情况:头晕=小中风、CT没事=可以溶栓……但每个病人都是一张独立的考卷,不能用“套路”去答题

医学不是算命,靠的是证据、检查和结果。“不怕多一步,就怕少一步。”

谁该主动要求医生查这4项?

其实不是医生不查,而是很多时候医生也要综合判断。如果你是以下这类人群,出现眩晕时,一定要主动要求医生做这4项检查

60岁以上

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动脉硬化史

短时间内多次头晕、恶心、呕吐

过去有脑梗或TIA病史

“医生,我能不能加个脑核磁?”这句话,有时候比任何抢救都来得及时。

别让悲剧重演,主动比被动更重要

说到底,张大爷的离世,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医疗体系与认知结构的缝隙。我们不能等到悲剧发生了再后悔,而是要在头晕那一刻,就做好准备。

现在很多医院也在推广“卒中快速通道”,建立“脑卒中中心”,就是为了让检查更快、流程更顺、治疗更合理。但再快的通道,也需要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别怕查得多,怕的是查得少。”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白皮书(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1):12-1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6):513-520.

[3]李志刚,张建平,王宏伟,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30(4):4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