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案子”后续,肖某某处罚被取消,恶意诬陷他人的杨某媛没有任何处罚,到底谁赢了?
发布时间:2025-09-20 11:29 浏览量:1
武大“图书馆案子”后续,肖某某处罚被取消,恶意诬陷他人的杨某媛没有任何处罚,到底谁赢了?
前段时间,被女研究生杨某媛指控“性骚扰”的男生肖某瑫,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社会性死亡”后,等来了一纸法院的终审判决!
驳回起诉!
就在近日,换了一把手的学校也跟着官宣,撤销对肖同学的记过处分。
看到这,你是不是长舒一口气,觉得正义总算没迟到?
别急,好戏还在后头。
那个发起指控,闹得满城风雨的杨同学,她的硕士学位,稳了!
学校的调查结论是,她的论文虽然有上百处不规范,翻译、格式、分析都有问题,但,就是没有学术不端。
一个被司法还了清白,另一个在学术的风口浪尖上“软着陆”。
这结局,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到底谁赢了?
这问题,就像一根鱼刺,卡在所有关注此事的人的喉咙里,不吐不快。
“罪”与“罚”的失衡游戏
这件事最让人憋屈的地方,就是“罪”与“罚”的严重不对等。
肖同学,因为一个“莫须有”的指控,背上处分,被网暴,人生轨迹差点被强行掰弯。
这是多大的代价?
他失去的,是清誉,是时间,是本该平静的校园生活。
《周礼·地官·司救》里说得明明白白:“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而罚。”
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行为不端的人,要先进行多次的教育和警告,屡教不改才进行处罚。
反观学校当初对肖同学的处理,是不是有点太“雷厉风行”了?
在司法判决还没下来之前,仅凭单方面的说辞,就急匆匆地给一个学生定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再来看杨同学这边。
她的“武器”是什么?是舆论。
她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完美受害者”,利用大众的同情心,掀起了一场针对肖同学的口诛笔伐。
结果呢?
法院的判决,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所有曾经为她摇旗呐喊的人脸上。
她的行为,算不算诬告?算不算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可在学校的最终通报里,对她高高举起的板子,却轻轻地落下了。
维持学位,前途无量。
这就叫,犯错的成本太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礼记·曲礼上》有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意思是说,你喜欢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缺点;你讨厌一个人,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可在网络时代,情绪总是跑在理智前面。
我们太容易被煽动,太容易站队,太容易凭着一腔热血去“行侠仗义”。
结果,往往成了别人手中的刀。
学术的“遮羞布”,还是程序的“正义”
如果说,诬告风波挑战的是社会公义的底线,那么,杨同学的学位问题,则撕开了学术圈那块华丽的“遮羞布”。
“百余处不规范”,这是个什么概念?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篇几万字的硕士论文,平均每几百字就有一个错误。
表述、引用、格式、翻译、分析……几乎是全方位的“塌方”。
这样的论文,是怎么通过导师审核,又是怎么通过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眼的?
导师郭某飞,负有“未严格把关”的责任。
学院,存在“未严格审核”的问题。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一句“依据当时适用的学位条例和规定,维持授予其硕士学位的决议”,就把所有的质疑都堵了回去。
这里面,就牵扯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程序的正义,能否代表结果的正义?
学校的每一步操作,或许都符合规定,都有章可循。
但最终导向的结果,却让公众感到难以接受。
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无比完善,但玩到最后,你发现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甚至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老子·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价值的话,往往不那么好听;说得天花乱坠的,往往不可信,真正善良的人,不善于辩解;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不那么善良。
学术,本该是一片净土,追求的是“信言”,是真理。
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各种“美言”,“选题有新意”、“方法基本合适”、“数据可比对检验”。
这些漂亮的辞藻,掩盖不了论文本身存在的硬伤。
当学术的严谨,可以被“程序”和“规定”轻易架空,当一个学生的未来,可以如此戏剧性地与她的“学术成果”脱钩,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的学术,还有多少含金量?
这样的学位,还有多少公信力?
没有赢家的结局,谁来买单?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到底谁赢了?
肖同学,虽然洗刷了冤屈,但他失去的时光和声誉,能完全找回来吗?
那些曾经在网络上对他口诛笔伐的人,会给他一个真诚的道歉吗?
他的人生,还能回到那个风波之前的轨道上吗?
恐怕很难。
杨同学,虽然保住了学位,但“诬告者”和“学术不端”的标签,会伴随她多久?
在未来的求职和生活中,她是否需要不断地去解释,去证明?
她或许赢得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她失去的,可能更多。
武汉大学,看似在这场风波中“秉公处理”,既尊重了司法,又维护了“规定”。
但它失去的,是公众的信任,是百年名校的声誉。
当一所大学,在处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显得如此“和稀泥”,如此“精致利己”,它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心。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谁输谁赢的问题。
而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常言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何事情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搞清楚了先后的次序,就接近于掌握了规律。
在这件事里,“本”是什么?
是事实,是真相,是公平正义。
“末”是什么?
是息事宁人,是程序合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
很显然,有人本末倒置了。
当真相不再重要,当正义可以被“和稀泥”,当犯错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肖同学。
我们每一次不假思索的转发,每一次义愤填膺的站队,都可能在为下一次的“诬告”添砖加瓦。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