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应迈向全民普惠意外保障:覆盖8.58亿适龄劳动者

发布时间:2025-09-20 14:00  浏览量:1

2021年11月,武汉某高校51岁的副教授王某平在小区内被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袭击致死,后被认定为“非工伤”。这一事件引发广泛争议:一位奉献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社区公共活动中遭遇不幸,却无法获得制度性的工伤保障。这不仅凸显现行制度的局限,更对“工伤”本质提出深层质疑——当风险已超越传统边界,保障制度是否也应突破“岗位”限制?

据此,本文提出打破现有工伤保险制度壁垒,把工伤意外保障全面惠及全体劳动者(16-59周岁)的设想,以实现“人人有意外保障”,构建起与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社会安全网。

一、制度局限:超5.5亿劳动者未被工伤保障覆盖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以“劳动关系”作为参保前提,将大量非标准就业人员排除在外。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04亿,而同龄段劳动人口总数达8.58亿(国家统计局2024年公报)。这意味超5.5亿劳动者处于工伤保障真空状态,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者以及16周岁以上处于劳动年龄段的非劳动群体(如在校学生)。

202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导致67,759人死亡,日均近186人死于交通事故(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而其中70%为家庭经济支柱,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往往骤降50%以上,陷入“因伤致贫、因亡返贫”的困境(国家乡村振兴局报告)。

尽管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已在部分平台试点,但与平台经济总体吸纳的2.3亿就业人员相比(人社部2024年报告),覆盖率仍然严重不足。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个体经营者等高危群体,在事故面前常缺乏有效保障。

16-59岁的劳动群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家庭经济的核心支柱。保障这一年龄段群体的安全与尊严,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牵动社会发展与稳定大局。

遇害副教授妻子

二、现实困境:风险无界,保障缺口无制度性弥补

2024年,全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224万,但实际发生的意外伤害远高于这一数字。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同年因生产安全及职业伤害事故死亡超过12万人,伤残超百万。若纳入通勤、兼职、日常活动等非传统“工作”场景中的事故,风险规模更为惊人。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缺口显著。据北京大学相关研究,2024年某头部平台骑手伤亡案件中,商业保险平均赔付42万元,而家庭实际损失达110万–150万元,保障缺口超过70%。

风险已跨越“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传统界限。日常通勤、兼职劳动、家庭照料等场景中的意外,同样可导致家庭经济崩溃。然而现行制度仍严格限定保障范围,使大多数劳动者在需要时无处求援。

农村与低收入家庭抗风险能力尤其薄弱。一次重大意外往往导致家庭年收入下降超50%(《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5》),有一些家庭因无力承担意外伤残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再度返贫。

副教授被害遭遇加害人无力赔偿

三、制度重构:从“因岗就保”到“普惠全民”

面对超过5.5亿劳动者缺乏工伤意外保障的现实,我们已无法固守过时的制度框架。破局之路,在于构建覆盖全民的意外保障体系。

应推动工伤保障从依附劳动关系下的“因岗就保”转向“基于公民身份”的制度设计。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民的普惠型意外保障机制。具体:

(一)制度革新:以“国民意外险”替代工伤认定。

新制度应覆盖全部16–59岁公民,不分就业状态或事发场合,实行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意外保障,实现真正的“人本位”保障。

(二)资金可行:年总支出约4290亿元,仅占财政1.22%

按人均500元标准,年筹资规模4290亿元。建议采用财政支出为主(占80%)、个人象征性缴费为辅(20%)的模式,对困难群体实行减免。这一支出占2024年全国财政支出比例较低,具备实施可行性。

(三)制度优势:简捷、普惠、公平、高效

取消复杂工伤认定流程,改为意外属性和伤残等级鉴定,实现“一键申领、快速理赔”;覆盖生活全场景风险;打破身份壁垒,实现全民互助共济;通过全国统一社保平台精准高效管理。

工伤保险,情系民生

以有限财政投入,建立覆盖8.58亿劳动年龄人口的全民意外保障制度,这不仅是一种事关民生的制度升级,也是迈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步,更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于国于民,皆意义深远。#社保制度##工伤保险##武汉副教授小区内遇害案一审##上头条 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