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大肠癌早期不是便血,而是身上这些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发布时间:2025-09-20 13:46  浏览量:1

很多人一听“大肠癌”,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大便带血”。这确实是个常见的表现,但真要说大肠癌早期就靠这个来发现,其实已经晚了一步

便血这事儿,可能只是痔疮、肛裂,也可能是其他肠道问题,跟大肠癌不一定直接挂钩。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更隐蔽、更容易被忽略的“信号”,身体其实早就给出提醒了。

有些人总觉得肚子不舒服,吃点东西就胀气,以为是消化不好,拖几天就好了,但其实这可能是肠道里“长东西”的早期表现。

大肠癌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的疼痛,也不一定有出血,但肠道的通畅度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肠腔变窄了,食物残渣通过变难了,自然就容易胀气、排便不畅。

这种胀气不是吃得多撑的那种,而是持续性、反复性的,尤其是每次吃完饭肚子就鼓起来,这种情况就得多留个心眼了。

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异常,就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有人本来每天都排一次,突然变成两三天排一次,或者反过来,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大便的形状也变细了,像铅笔一样,有时候还总感觉拉不干净。

这种“拉不干净”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肠道里有东西堵住了一部分,排便不彻底,就总觉得还有残留。这种变化不是偶尔一两次,而是持续几周甚至更久,那就不能再当成小毛病看待了。

体重突然下降也是个重要信号。不是那种主动节食减肥,而是吃得也差不多,甚至食欲还行,但体重却悄悄掉了五六斤甚至十几斤。

肠道一旦出了问题,吸收功能会变差,身体摄入的营养跟不上消耗,就会开始“掉秤”。而且肿瘤本身也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身体就像被悄悄抽走了力气一样,人会变得没精神、容易累。

有些人会出现贫血,尤其是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这不是因为吃少了红肉,而是因为肠道慢性失血却没被察觉。特别是右半结肠的肿瘤,出血是慢慢渗出来的,不像痔疮那样一看就知道。

血流得慢,人也慢慢变得脸色苍白、头晕、心慌,时间长了还容易喘不上气。这种贫血背后的“隐形出血源”,很多时候就是大肠癌在作祟。

再说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异常:经常性的低烧,尤其是午后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不是感冒发烧那种明显的症状,而是体温总在37.5℃左右徘徊,时间一长就让人浑身没劲儿。

这种低烧,有时候是肠道里的炎症反应引起的,也可能是癌细胞代谢导致的“热量释放”。它不像高烧那样让人警觉,但却在消耗着身体的元气

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也可能与大肠癌有关。一些研究团队在对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进行分析时发现,某类口腔里的细菌(比如类杆菌)会通过胃肠道进入结肠,并在那儿形成“定居”,改变了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

这些被称为“致瘤菌”,可能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也就是说,肠道环境的微妙变化,其实是癌症发展的“温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饮食没问题,却依旧患癌,背后其实是肠道微环境在“偷偷地改变”。

现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关注一些新型的检测方式,比如粪便DNA检测和液体活检。这些技术可以在大便里、血液里找到癌细胞脱落的DNA碎片,来判断是否有肿瘤的可能。

虽然目前这些检测还没有完全取代肠镜,但对于不愿意做肠镜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更温和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年纪大、身体虚弱的人,这些非侵入式检查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而说到肠镜,很多人一听就退避三舍。其实现在的无痛肠镜已经非常普及,全程睡一觉就查完了,也不会留下什么不适感。有些人在体检时查出息肉,医生建议切掉,千万别犹豫。

因为大部分大肠癌,起初就是一个小小的腺瘤样息肉,慢慢演变成癌症。把它“扼杀在萌芽”,比等到它长成“恶果”再处理,要省心得多。

饮食习惯也绕不开这个话题。加工肉类、高脂肪食物、红肉摄入过多,确实和大肠癌风险提升脱不了干系。特别是那种经常吃烧烤、腌制品、香肠火腿的人,肠道里容易积累亚硝胺这类致癌物。

反倒是那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粗粮、豆类、绿叶菜,能帮助肠道“清扫垃圾”,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就像你每天打扫厨房,不让油烟长期附着一样,肠道也需要“清光光”。

除了吃的,动的也不能少。有研究显示,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的人,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会明显下降。

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调节免疫系统,还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有些人觉得快走没用,其实这就是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就像给肠道拧了一下发条,让它重新转起来。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大肠癌列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在部分国家甚至已经跃升到第一。

中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西化,都是推波助澜的因素。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在提前,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40岁出头的人就被确诊。

临床指南也在不断更新。按照《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24年版)》,建议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就要定期筛查,有家族史的人甚至要更早。

这个“家族史”,不仅仅是父母得过癌症,有些人叔叔姑姑得过,也说明家族里存在遗传易感性,这类人要格外注意。患有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肠道受刺激,癌变几率会更高。

说到底,大肠癌不是靠“疼”来发现的病。等你真疼得受不了,再去医院检查,多半已经不是早期了。身体是很聪明的,它总会提前给出信号,但能不能听懂,全看我们平时有没有留心。

如果你最近老觉得肚子不舒服、排便变得奇怪、体重莫名其妙地掉了,那就该找个医生聊一聊了。别怕麻烦,别怕尴尬,很多事就是差那一步。

现在的医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早发现真的能早处理,有些早期的大肠癌治愈率可以超过90%。但前提是你得给自己一次“被发现”的机会。别再等着看到血才当回事儿,等到那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5):321-328.
[2]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观察数据库(GLOBOCAN2024)[EB/OL].https://gco.iarc.fr
[3]王晗,李晓东,郭明.粪便DNA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5,30(2):108-1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