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变“被割羊”:自动续费、信息滥用,谁在悄悄掏空你的钱包
发布时间:2025-09-20 15:03 浏览量:1
在移动支付风靡的今天,很多人早已习惯了“点一下就付款”的便捷操作,尤其是“免密支付”——不输密码、不验证身份,交易一闪而过。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看似贴心的功能,可能正是你钱包被掏空的“第一步”?
最近,“支付宝解除授权”冲上热搜,许多网友在翻查授权页面时才发现:自己居然在半年前、一年前,甚至十年前,就授权了上百个APP获取姓名、手机号、证件号等敏感信息。而其中不少,还默默开启了免密支付。
故事从一个“10元奶茶券”开始。辽宁的王女士在某二手平台花10元买了张优惠券,付款页面自动跳转到了支付宝免密支付界面,一路“默认同意”,不到两分钟,她的花呗就被连续刷走了10笔,总金额达10169元。
这不是个例。陕西某地法院曾公布一起案件:用户手机丢失后,陌生人利用免密支付盗刷1.2万元。而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5年上半年的投诉分析中指出,“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诱导点击广告,已成为老年人被骗开通免密支付、被自动扣费的重灾区。
更讽刺的是,有些人本来只是想薅个“首月会员优惠”的羊毛,结果反被割成“韭菜式”用户:每个月都在自动续费,自己却毫不知情。
重庆的刘雨(化名)就是一例。她在某小说平台开通了VIP,本以为试用期结束就自动终止,结果半年后才发现,每月都被扣费。她感慨:“这就像金钱小偷,不动声色地偷走你的钱。”
那么问题出在哪?不少平台在结账时会“默认绑定”免密支付,用户不点同意就无法继续下一步操作。乍一看,这是在“提高效率”;实际却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电子商务法》,开通免密支付这类涉及资金的重要功能,必须获得用户“明示同意”或“单独同意”。也就是说,平台不能默默勾选、默认同意,更不能把“不同意”选项藏起来。
但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没看清楚协议内容,点“下一步”点得比谁都快,等发现时,早被扣了一整年钱。
博通咨询的金融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免密支付确实是全球趋势,但一旦用户手机丢失或信息泄露,攻击者就能利用这个通道快速盗刷。而用户自己对续费规则不清楚,也是导致误扣的重要原因。”
除了免密支付,另一个让人心慌的“隐形杀手”是:授权泛滥。
不少人进入支付宝的“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后惊讶发现,自己曾经授权过上百个APP或小程序访问隐私信息。而这些“僵尸授权”常年有效,哪怕你早就卸载了应用,它们依然在后台悄悄运行。
这些信息一旦被滥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财产受损。一些理财APP、商城平台,甚至会通过这些授权直接发起扣款,而你连通知都没收到。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的王琼律师指出,这种“默认勾选”“模糊提示”的做法,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平台必须明确告诉你信息接收方是谁、用途是什么,并让你主动点‘同意’才合法。”
其实,免密支付并非“原罪”。支付宝、微信、抖音等主流平台都承诺“被盗全额赔付”,甚至配有百万级安全险。真正的问题在于:太多用户对自己的授权状态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哪里可以关掉。
安全和便捷之间不是对立的,只要用户掌握主动权,免密支付依然可以是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