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场骗局吗?下乡七年我的真实感受丨日常专栏

发布时间:2025-09-21 10:01  浏览量:1

原创 李懒懒 李懒懒和她的朋友们 福建

我怎么也想不到七年前离开北京的决定,会让我踏上乡村振兴这条船。

大家好,我是李懒懒。

七年前我结束了自己北漂的生活,来到乡村支教,原本以为只会gap一年,没想到误入乡村振兴的领域。

今天无意中翻到一本书——《以日为鉴》讲的是日本三十年的经济衰退期,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我发现跟七年以来的乡村振兴,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2018年,我在北京已经经历过大型裁员潮,当时的大厂每天每天都在裁员,所以N+1成了大家茶余饭后必聊的话题。2019年,我所在部门也经历了业务动荡,营业额缩水近半。裁员、收入减少、房贷高、生活压力急剧增加。相对前两年,随随便便就能赚到钱,小资一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以为这是暂时的,过一两年经济又会复苏。

2019年裸辞,阴差阳错来到福建乡村支教。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再也不想做牛马,我要换一种生活方式,试试看不上班还有没有别的活法。

没想到,在乡村,这一待就是七年。

头一年没什么感受,作为支教老师的生活也很简单,靠写作、推荐好物等方式也生活得不错,就没再关注经济发展这回事儿。

第二年,状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在乡村生活,才知道有“乡村振兴”这个领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这个话题,80后、90后裸辞去乡村生活,开一家民宿、餐厅、抱团养老等等,成了屡见不鲜的故事。

我原本以为自己是特别的,没去乌央乌央的大理,也找到了喜欢的乡村,还在这边开启了事业,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小众中的小众。没想到的是,深入“乡村振兴”的领域后才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在慢慢成为主流。

“回村”的年轻人们,游走在全国各地的乡村里,形成了一个“圈子”。没错儿,是个圈子,时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自认为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互相点赞。

“他俩怎么认识?”成为了未解之谜。这两年慢慢习惯了,世界好小,回村的就那么些人,“村圈儿”已经悄然形成。

看了《以日为鉴》才发现,这些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正在重复日本经济衰退的三十年。失业率骤增,大学生就业率骤减,一增一减就增加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怎么保持社会安定?到农村去。

乡村振兴应该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启的。

乡村振兴的前几年,确实有种欣欣向荣的错觉。尤其是口罩期间,城市发展进入停滞期,哀民生之多艰。但在乡村,我们过得还不错。短暂几次解封,大批城市人群无处可去,周边乡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乡村创业,成本低(我的小院子10年租金也不过两千块,相当于不要钱了)、利润高(遇到旅游小高峰,赚到钱是自然而然的事),乡建青年们确实看到一线生机。

问题是,乡村很难解决教育和医疗的问题,第一批“振兴”的年轻人,来了又走,走了又回来。感觉乡村是一片安静的净土,但在这里生活又极其不便利。这两者的矛盾,一直都没解决。

乡村的美好感,只能靠大量官方媒体的报道,以及对教育和医疗没太多需求的年轻人们撑着。理想主义青年们,在这里“终于”找到理想生活方式。

有段时间,我对这样的美好极其排斥。为什么大家口口声声都在抱怨,而面对镜头,又那么自然而然地说明自己的生活无可挑剔,这让我有点难受。

所以在村子多年,大大小小媒体采访,我都拒绝了。在城市做惯了牛马,戴惯了面具,在乡村,我不想这样。

当然,后面我因为没有遵守游戏规则,吃了很多亏,这个是后话。

接着讲乡村振兴。

一个村子火起来,一个接一个村子火起来,国家拨款鼓励乡村振兴,大量基础建设兴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原本在乡村留守了很多年的老人,也因为会一门手艺,而赚得盆满钵满。

乡村,几代人拼了命逃离的地方,变成了香饽饽。

村里原本就只剩老人和孩子,火了之后,年轻人们都回来了,开餐馆、开民宿、卖土特产,一批又一批。

然后,新问题又出现了。

内卷、竞争,乡村成为了新的“城市”。

原先在城市里做文化创意的小公司们,争着来乡村分一杯羹,毕竟在城市里他们的业务已经不是刚需。而对乳臭未满、还不懂营销为何物的乡村,他们的业务都是刚需。

乡镇开始花大价钱邀请这些人进来,为自己脸上增光。我一度怀疑,那些做特色小镇的策划公司涌入很多,因为在几年后,很多乡村都成了“样板”,留下精致的民宿、咖啡店、古街,运营不起来,但无人运营,最后成了精致的废墟。

《以日为鉴》中也提到这一点,日本用乡村振兴“暂缓”就业压力,但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乡村会饱和,比城市饱和的速度快多了。单位面积内产生的效益,很快就达到天花板,但投入不能停。大量资金注入,大量浪费。

现在这样的窘境也逐渐显现出来,从高调的文化创意村、到文化旅游村、再到网红打卡地,村庄的定位一再降级,也赶不上消费降级的速度。

尽管在村里创业的大家都在宽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心理安慰毕竟不是柴米油盐,这一题,佛法也难解。

可惜的是,日本的乡村振兴运动,只持续了七年左右。我在乡村今年正好第七年,不禁唏嘘。

这两年,主流媒体上对乡村的报道已经慢慢减少。「一条」上,关于返乡青年的故事,也慢慢变成“第一批返乡创业的人,已经回到城市了。”

大家乡村振兴的理想,也慢慢冷静下来。

那些因为乡村能赚钱就拼命往里面挤的人,赚到信息差的钱,也都吃到了该吃的亏,该走的也走得差不多了。真正留下的,一定是真正喜欢乡村,又有一门可以谋生手艺的人。

相对宏观政策,我关注的大多是微观的个体。这些返乡青年们(不一定返回自己家乡),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里,如何做出选择。

他们为什么来,又为什么走?

举家搬迁,怎么解决医疗和教育的问题?

在他乡建设乡村,如何面对短暂的租期和长期发展的矛盾?

我只知道,乡村房地产是发展起来了。

那些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因为有年轻人的设计,焕发了第二春。然后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很多房东。

《以日为鉴》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在乡村七年的经历,已经被印证七八。我们会像日本一样,踏入相同的河流吗?从微观层面看,从人本身来看,乡村是救赎还是“不得不”的选择呢?

我想打个问号。也许十年后,我们再看。

文中提到的书在这里,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周末愉快~

祝你更有勇气,更有力量,更自由!

生活方式丨深度对话丨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