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65岁,每日小酌习惯还要戒吗?医生苦劝:能戒就赶紧戒
发布时间:2025-09-21 13:34 浏览量:8
晚饭后端起小酒杯,一口下肚,脸颊泛红,笑声更响,这几乎是很多人晚年休闲的模样。
可是一旦到了六十五岁,很多人开始犯嘀咕:酒还能照喝吗,还是该停一停?答案往往让人心里发紧,但不得不说清楚。
大多数人会觉得,每天一小口没什么大碍,甚至听说过有人说小酌能活血,能助眠,能防心脏病。表面上看,似乎一杯酒是老来生活的调剂品。
可问题在于,老年人的身体代谢速度早已大不如前,肝脏清理酒精的能力下降,血液里酒精停留的时间更长。年轻时半瓶才有反应,到老年时也许小半杯就让身体负担沉重。有时自己感觉没事,但器官的损耗却已在加速。
有人以为,血压高就少吃咸菜,多走几步就行,其实如果再加上酒精,情况就会更复杂。
酒精会刺激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很多看似突发的中风、心梗,背后都有一张酒桌影子。
此外,酒精对血糖也有影响,饮后血糖可能忽高忽低。对于有糖尿病的老人,这种波动就像踩在钢丝上,一旦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肝脏更是首当其冲。长期小酌可能加速脂肪肝向肝硬化发展,而老年人肝功能已经逐渐衰退,一点额外的负担都可能压垮“最后的防线”。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把酒当饮料,而是把它当“伴侣”。晚饭没酒,感觉缺少味道;聚会不喝,又怕气氛冷场。
这种习惯在年轻时也许还能凭体力硬扛,但年纪大了就不同了。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看似睡得沉,其实大大降低睡眠质量。老年人本来就容易醒,身体得不到修复,长久下去,白天更疲惫,记忆力下降更快。
还有一个较少被提及的问题:不少老人因为骨质疏松容易摔倒,酒精恰恰会影响平衡感。哪怕是一小杯,也可能在夜间上厕所时跌跤,造成骨折。对高龄老人来说,一次意外就可能改变余生的生活方式。
有人会觉得,完全戒酒未免太残酷,毕竟年纪大了,人生乐趣不多。如果完全杜绝,对情绪的打击也不小。
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风险和乐趣之间的平衡确实需要考量。医学界普遍建议老年人即便喝,也要严格限制量。而结合临床经验,更稳妥的做法是尽量不喝。因为只要身体出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隐患,恢复起来远比年轻人困难。
其实不少老人尝试过转变,把每晚的小酒换成一杯温热的茶,一碗清心的汤。味蕾习惯会抗拒,但过了几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不喝酒的夜晚反而睡得更香,头脑更清爽,第二天精神比以前好。
退休后的快乐不该依赖酒精,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往往是与家人的聊天,与朋友的散步,或是一份安稳的健康感。少了酒桌的喧闹,多了岁月的清净,这才是让老年生活变长变好的秘诀。
过了六十五岁,酒精带来的风险多过所谓的益处。能戒就戒,若真难以割舍,那就逐步减少,换个更温和的方式丰富生活。让身体轻松,日子自然也会越过越有味道。
如果你家里也有坚持喝酒的长辈,是否尝试过帮他换一种更健康的习惯呢。
参考文献:
[1]陈伟伟,胡盛寿,黄从新,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6):553-578.
[2]吴立群,赵冬.酒精摄入与心血管健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04):301-305.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并非诊疗意见。如有身体不适,请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为健康宣传使用,不涉及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