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万家理发店倒闭!刚需却难活,是行业走偏还是消费者变了?

发布时间:2025-09-21 22:38  浏览量:1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剪头发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出来会是什么‘惊喜’”——这大概是当下很多人对理发店的直观感受。

可谁能想到,这个“人人每月都得光顾”的高频刚需行业,正经历一场大规模倒闭潮:近70万家理发店消失,2022年至今超18万家关停,甚至有人砸20万开店,3个月就撑不下去。

明明是“不愁客源”的生意,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走进现在的理发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刚进门,店员就会追问 “有没有预约”、“指定哪个发型师”,抬头一看,发型师清一色挂着英文名,仿佛不叫 “Tony”、“Kevin”就没法拿起剪刀。

更奇怪的是,不足30平米的小店里,店员全程戴着耳机交流,顾客想提个需求都得凑到耳边说,尴尬又费劲。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价格表:高级68元、特级88元、总监98元、首席128 元,看似分级清晰,实则全是“玄学”。

有朋友吐槽,特意选了128元的首席,结果剪到一半发现换人了,店员还理直气壮地说“首席忙,这是临时过来帮忙的,手艺一样好”。

到最后才明白,所谓“等级”全凭门店说了算,“谁有空谁就是首席”成了行业潜规则。

为了在倒闭潮中“活下去”,不少理发店还玩起了“歪招”。

南京有家男性理发店,让穿着清凉的女生在店里跳“来财舞”,周围一群人举着手机拍,顾客想安安静静剪个头发,反倒像误入了“表演现场”。

还有的店让男发型师在女顾客面前排排站,跟着音乐扭来扭去;更离谱的是“感恩舞”,正剪到一半,一群人突然围过来又唱又跳,吓得顾客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这些所谓的“才艺营销”,非但没拉来客源,反而让很多人觉得“尴尬到脚趾抠地”,只想赶紧逃离。

若回溯几十年,理发店可不是这样,上世纪 80 年代,北京流传着“三难”——吃饭难、理发难、洗澡难,想剪个头发得凌晨起床去排队,理发店门口永远挤满了人。

那时候的理发工具特别简单,就一把推子、一把刷子、一把剃刀,吹风机是像“小猪佩奇”一样圆滚滚的老式款,噪音大但很有烟火气。

价格也亲民得很,学生头5元,剪完还帮你修修发尾;成年男性理个平头10元,附赠剃须、修鼻毛、掏耳朵,一套下来舒舒服服,理发师更像是“社区服务者”,手艺扎实还热心。

那时候的理发师,个个都是“全能选手”,除了剪发,开脸、修眉、剃须这些技能必须样样精通,很多老理发师靠一把剃刀就能 “圈粉”,顾客认准了就会一直来。

改革开放后,这一切开始变了:港台电影和欧美文化吹进来,男性开始追“郭富城头”、“大背头”,女性迷上“大波浪”、“离子烫”,发型从“千人一面”变成“千变万化”。

2000 年后“杀马特”风潮一来,年轻人更是把头发当成“个性画布”,红的、绿的、爆炸式、锡纸烫,怎么张扬怎么来,理发店也跟着迎来爆发期。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8到2020年,全国每年新增17.6万家理发店;2021年一年就新开了近20万家,总量冲到114.4万家。

最疯狂的时候,一条几百米的商业街能挤下五六家理发店,门口的灯箱一个比一个亮,店员站在门口拉客,隔着马路都能听到“帅哥美女,剪发打折”的吆喝。

可谁也没想到,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开店潮”,一边是悄无声息的“倒闭潮”——短短两年半,18万家店关门,若把时间线拉长,倒闭的数量早已突破70万。

按理说,理发是妥妥的“刚需中的刚需”:男性每月得剪一次,女性定期要染烫、做造型,可为什么行业会陷入“开店容易活下去难”的困境?深挖下去,无非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价高质次”的恶性循环,现在的理发店,价格像是“坐了火箭”,随便一家店的“洗剪吹”都分好几个等级。

见过最夸张的价目表:高级设计师280元、资深380元、总监580元、艺术总监680元、首席总监880元,烫染更离谱,最便宜的680元,最贵的敢卖到3480元。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2021年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美容美发门店平均客单价都超过260元,深圳top20的理发店平均客单价更是飙到775元,就连小区门口的夫妻店,剪个头发也得四五十元,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

可价格涨了,服务和效果却没跟上,消费者最常抱怨的是“理发师听不懂人话”,说“修一下”,结果被剪短一大截;说“打薄一点点”,最后头发稀得能看见头皮。

网上调侃“没人能笑着从理发店走出来”、“每次理发都是一场赌博,我从未赢过”,绝非夸张。

有人剪发前是“阳光型男”,剪完被调侃像“旺仔本仔”;还有人本想烫个温柔大波浪,结果成了“步惊云同款爆炸头”。

更气人的是,面对不满,理发师总有一套“模板化甩锅话术”:“是你发质太差,撑不起造型”、“网图是一次性的,现实做不出来”、“让你加护理你不乐意,效果肯定差”,总之,错的永远是顾客,自己的技术“绝对没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核心是行业“缺标准、缺培训”。

理发看着是“手艺活”,实则需要专业积累:中国理发师分五个等级,初级工得有1年以上经验,高级技师更是要近10年沉淀,不仅要会剪发,还得懂根据脸型、发质、风格设计造型。

可现实是,理发店开店门槛太低,大部分是夫妻店、小店,连锁化程度不足,培训全靠“老带新”——新人先当几个月洗头工,跟着老师傅“看会”了,两三个月就能上岗,至于审美、沟通、细节处理,全靠“自己悟”。

这样教出来的理发师,别说“精准理解需求”,能把头发剪整齐就不错了。

第二个原因,是店家“不涨价不赚钱,涨价丢客源”的两难,很多消费者觉得“理发太贵”,可店家也有苦水:房租和人力占了成本的55%-70%,剩下的钱还要刨去设备、装修、耗材、营销,利润薄得像纸。

咱们可以算一笔账:一家小店日均接待30个顾客,人均消费50元,日营业额1500元,扣除60%的房租人力成本,只剩600元,这600元要覆盖所有杂项支出,能赚钱才怪。

更要命的是,理发店是“时间生意”,产能有天然上限,不像餐饮店能靠加厨师、做外卖扩大营收,剪发必须“一对一”,一个发型师处理一个顾客最少要半小时,一天顶多服务20个人,想靠“走量”赚钱根本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店家只能二选一:要么涨价,要么搞“套路”,而这些“套路”,恰恰把行业口碑推向了深渊。

第一种是“低价引流,高价宰客”:9.9元团购剪发,进店就说“你发质太硬,得用软化剂”、“头发毛躁,必须做护理”,还不明确标价,只说“按发质收费”、“看头发长度算钱”,最后顾客往往被迫花几百上千元。

第二种是“办卡陷阱”:“充500送100”、“充1000打八折”,等你充了钱,要么门店突然跑路,要么换个老板就说“旧卡不能用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美容美发行业超四成商家有诱导消费行为,办卡纠纷更是常年占据投诉榜前列。

第三种是“产品欺诈”,尤其盯着脱发人群,我国有2.5亿脱发者,九成以上是雄激素性脱发,发际线后移、发缝变宽、头发变细软,都是典型症状。

很多理发店就瞅准这个痛点,推出“秘制生发膏”、“黑科技防脱药水”,实则要么是三无产品,用了反而伤头发。

要么是普通“妆字号”洗发水换包装——要知道,“妆字号”产品根本没有生发功能,真正能治脱发的只有药品,比如医学指南推荐的米诺地尔,能通过增加毛囊血流量逆转萎缩。

可店家不管这些,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利润翻十倍就行,至于效果,“卖出去就不管了”。

这些套路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越来越警惕,复购率越来越低,门店陷入“套路越多越没人来,越没人来越依赖套路”的死循环,倒闭也就成了必然。

好在现在有了一些改善,北京、上海试点“预付卡冷静期”,顾客充值7天内可无理由退款,多少能防住一些“圈钱跑路”的坑。

行业里也有人在试着“破局”,去年年底,发型师小华突然走红,他的店剪发只收 30 元,不推销办卡,不推荐护理,最关键的是“能精准get到顾客需求”——顾客说“剪到肩膀以上一点”,绝不会剪成 “齐耳短发”;说“要自然的内扣”,就不会烫成“死板的卷”。

很多人说“终于能笑着走出理发店了”,甚至有人专门从别的城市赶来找他剪发,靠着口碑,他不仅自己活得好,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小店开始“回归本质”。

可惜,小华的成功很难复制,毕竟“精准理解需求”靠的是个人经验和耐心,没法大规模推广。

除此之外,行业里还出现了“10 元快剪”模式,十几分钟剪完,“只剪不洗”,主打一个高效便宜,但这种模式只能剪寸头、短发这类简单发型,满足不了追求造型感、层次感的顾客,受众很窄,更多是男性图方便的选择。

还有不少人开始“自给自足”,网购推子和剪刀在家理发,一开始只是给孩子剪,后来慢慢练出手艺,开始给自己和家人剪,剪得还像模像样。

说到底,70万家理发店倒闭,看似是“行业崩盘”,实则是市场在“刮骨疗毒”。

过去几十年,理发店从“社区服务站”变成“暴利生意场”,靠套路、靠炒作就能赚钱,可消费者终究会回归理性——大家愿意为好手艺、好服务买单,但绝不会为“英文名”、“等级噱头”、“奇葩营销”付费。

未来能活下去的理发店,一定是那些放下“歪心思”的:把技术练扎实,让“剪发”回归“剪发”本身;把价格标透明,让顾客知道“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哪”;把服务做到位,让顾客剪完头发是“满意离开”,而不是“后悔莫及”。

毕竟,比起跳100支“来财舞”,让顾客“下次还想来”,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后选理发店或许可以更“简单”:不看装修多豪华,不看发型师英文名多洋气,就看“剪得好不好、收费明不明、服务贴不贴心”,毕竟,理发这件事,本质上就该这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