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将军——舍尔纳
发布时间:2025-05-23 19:20 浏览量:1
费迪南德·舍尔纳是二战时期德国陆军元帅,以其铁腕治军、顽强作战的风格著称,被希特勒誉为“果敢而不怕危机的指挥官”。他在战争后期成为东线德军的核心指挥官之一,但也因残酷的战场纪律(随意枪杀违反纪律和不服从命令者)而备受争议。
舍尔纳于1892年6月12日出生于慕尼黑,其父约翰( 1859—1931)是一名警察中尉, 母亲鲍尔(1866—1930)出身于中下阶层。
舍尔纳在一所国民小学就学4年后,进入慕尼黑著名的卢伊特波尔德文理学校读书,1911年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同年10月,舍尔纳志愿加入巴伐利亚陆军,接受后备役军官训练。一年后,舍尔纳暂时离开军营,先后在慕尼黑大学、瑞士洛桑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里学习哲学和现代语言学,准备将来从事教育工作。不过,舍尔纳未能上完大学,一战的爆发让他从教育战线转到了战争前线。
1914年舍尔纳以预备役军官身份参战,在战争中成长为山地军的尖刀连连长,在他参加的所有战斗中都表现的格外英勇,连获二级、一级铁十字勋章。最后,做为尖刀连连长的他率领连队和隆美尔连长率领的小型战斗群一起突破了阿尔卑斯山脉科罗弗拉山脊上的意军驻守的第1114高地,获得一战德国最高战功勋章——蓝色马克斯勋章。
而这枚勋章却被隆美尔认为属于他自己,一度让两人关系闹的很僵,不过,二战时,隆美尔与舍尔纳都获得了二战时期最高战功勋章——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仅颁发27枚),并且两个一战时的小连长都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8年3月,舍尔纳在兰斯附近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之后当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时,舍尔纳已在参谋岗位工作了数月。之后,他参加自由军团并毫无悬念地进入战后4000军官团。
1931年9月,他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军校的战术和军事史教官,在军校中,他常讲一句话:“对长官的恐惧必须大于在前线对敌人的恐惧!”。
1934年8月,舍尔纳晋升为少校。1936年3月,他被调往柏林的参谋本部,担任第3部(外军部)4处主管,负责搜集和分析南欧与东南欧国家的军事情报。
1937年10月,已晋升为中校的舍尔纳奉命出任驻米腾瓦尔德的第98山地步兵团团长。这个团是德军最早组建的山地部队之一,蒋介石小儿子蒋伟国留学德国4年(1936-1940),1938年曾在舍尔纳的这个团服过役,接受了舍尔纳的严格训练。
左一为22岁的山地兵上士蒋纬国,他曾在舍尔纳的第98山地步兵团接受山地作战训练。
1939年8月27日,舍尔纳晋升为上校。
9月1日,波兰战役开始,舍尔纳所在的山地师越过捷克与波兰边境打败驻守塔特拉山脉的波兰军队进入广阔的波兰平原。那些天,他们这一路德军每日至少推进30英里,期间,舍尔纳曾数次遭遇撤离前沿或前去换防的波军,当他的第98团从波军旁边经过时,他总是命令山地兵以各种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或用炮弹将对手炸得失去建制。他指挥第98山地团第一个到达利沃夫,由于波军数量过多,他组织了多次强攻未果,后来,利沃夫守军被随后赶来的苏军诱降,无数的波兰军官被拉到苏联古拉格里枪杀,制造了“卡廷惨案”。
1940年5月10日开始的法国战役,舍尔纳所在部队属于战略预备队,没能赶上激烈的战斗。法国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舍尔纳于6月1日升任新组建的第6山地师师长。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星期,舍尔纳迅速完成了组训于6月13日率部渡过莱茵河,朝着法国孚日山区的圣迪耶发动进攻。法国战败后,舍尔纳在8月1日晋升为少将。
走到哪里都挂着一战时得到的“蓝色马克斯”勋章的舍尔纳将军
希腊战役(1941)时,舍尔纳率第6山地师突破希腊“梅塔克萨斯防线”,成为首个在奥林匹斯山升起德国国旗的部队,他成为雅典军事长官,获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直到7月30日希特勒才同意把舍尔纳的第6山地师从地中海调至北冰洋战场加入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负责防守摩尔曼斯克前线。
舍 尔纳接到前往摩尔曼斯克前线的命令后,立即率部乘火车返回本土,随后换乘船只经由波罗的海、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波的尼亚湾到达芬兰北部,登陆上岸后沿着罗瓦涅米—伊瓦洛—贝柴莫的北冰洋公路向北抵达贝柴莫,而后再朝利察方向运动。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转运,齐装满员的第6山地师终于在10月初开到前线。
1942年1月15日,舍尔纳接替迪特尔指挥第19山地军(1942年11改称第19山地军),2月28日舍尔纳晋升为中将,5月15日晋升为山地兵将军。舍尔纳率部在极寒之地摩尔曼斯克地区成功抵御住苏军的反攻,让战线稳定不变。
因在极寒环境下坚守住了阵地,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获得“北极将军”绰号。
舍尔纳习惯于不惜一切代价激励手下的官兵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作战,但他从不会让士兵们做连他自己也无法做到的事。他从不把指挥部设在后方,前线的战士们总能看见他戴着雪地护目镜、拄着防滑棍出现在他们中间。但是,当有违反战场纪律的人出现时,他则会毫不心软地执行严厉的处罚。
1943年10月24日,舍尔纳被任命为东线南方战场的第40装甲军军长并晋升为装甲兵将军(相当于陆军上将),他接到命令很快就飞到了乌克兰。对于没有任何装甲战的训练背景,也没有指挥过装甲部队的舍尔纳来说,这个任命颇不寻常,显示出希特勒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舍尔纳的防区里作战力量就十分匮乏,但他注意到各级指挥部和后勤单位经常满编,于是开始在后方无情地掘地三尺,参谋、后勤、轻伤员和准备休假者都被送上前线,他甚至还亲自到训练补充单位搜刮兵员,一些年纪大、本不适合服役且尚未完成训练的人也被他送去蹲守战壕。后勤部门虽然人手锐减,但舍尔纳的要求一点没有降低,仍然严厉地要求后勤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为前沿及时提供弹药补给。当然,他自己也在竭尽所能地向上级索取物资装备和补充兵员。这种方式让人想到了“防御大师”莫德尔,他俩挖掘部队战斗力的办法几乎如出一辙。其实,在兵员严重不足而苏军频频大规模反攻的时刻,大多数德军将领都是如此操作的,只是他们俩人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和成名度,让后人误以为是他俩独特的压榨战斗力的办法。
1944年6月22日到7月3日的12天里,苏联240万军队按照“巴格拉季昂”计划在白俄罗斯方向发动全线大反攻,布施元帅88万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25个师和无数的武器装备,从而造成了普鲁士-德国军事史上最大的一场惨败。在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的大反攻中抵抗无力,开始不停地后撤。
7月23日,希特勒把舍尔纳调到危急重重的北方,任命他为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5月1日晋升为陆军大将)。到任后,舍尔纳停止了后撤行动,在7月26日至8月10日间,他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尚有战斗力的“纳尔瓦集团军级支队”与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熬战了15天,在无数次的防线失守、装甲师立刻反击、夺回阵地和重整防线的过程中,舍尔纳的部队以自身伤亡1万余人的代价,造成苏军阵亡3.5万人、负伤13.5万人惨重损失,迫使华西列夫斯基在8月10日停止了攻势。
但是,苏军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攻克了铁路枢纽叶尔加瓦,从而切断了连接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陆路联接,舍尔纳的部队仅仅靠海运和空运补给维持,情况非常危急。随后,德军发动“双头作战”,打通了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
8月28日,舍尔纳因成功稳定北方集团军群的局势等一系列战功,获颁第93枚双剑骑士勋章。
1944年10月到1945年5月间,德军在库尔兰地区与对手共进行过6次大战,其中的前3次是在舍尔纳领导下进行。 面对苏军100个师的压倒性优势,德军三面背水决死一战坚守住了纳尔瓦200公里防线,他因此被希特勒视为“帝国最后的希望”。 舍尔纳钢铁般的意志和作战绩效也赢得了纳粹元首的真心尊敬。
1945年1月1日,希特勒授予舍尔纳第23枚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他成为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获得帝国最高战功勋章的军人,另一位两次世界大战均获得最高战功勋章的人则是知名度更高的隆美尔。
1945年1月16日,舍尔纳接管A集团军群指挥权,他试图用手下的40万人阻止220万苏军向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推进,如果德国失去了这个工业区就意味着失去战斗下去的能力,但是希特勒给他的兵力严重不足,面对苏军6000多辆坦克和4.6万门大炮和5000架飞机的进攻,他只能节节败退。
1945年4月5日,舍尔纳晋升陆军元帅,任陆军总司令,但德国已濒临崩溃。在希特勒自杀后(1945年4月30日),出于军人本能,他仍命令部队继续作战,直至5月8日投降。
5月8日那天,舍尔纳下命令让部队就近向盟军投降后乘车从集团军总部出来,他打算赶到附近的机场,搭乘一架轻型飞机向西逃跑。也就是说,舍尔纳在最后时刻抛下几十万人的部队只身逃走了,并且是化装成老百姓逃走的,不过,他很快就被苏联俘虏,并被监禁了10年(1945—1955)。
1955年从苏联获释回德国后又卷入官司于1957年因战争罪行被西德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197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