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为什么要向蒋介石举荐张荫梧,成全自己恶心别人,何乐不为?
发布时间:2025-09-22 20:56 浏览量:1
1938 年武汉会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此时作为蒋介石座下第一心腹爱将的陈诚,却在老蒋的面前向他推荐了一个大家都意料不到的人物,而这个人就是声名狼藉的张荫梧。陈诚在国民党军政系统内一向以爱惜羽毛而著称,平时颇为注重自己的名声,然而为何他会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推荐一个名声并不怎么好的张荫梧呢,难道真的仅仅是同学的原因吗?
大家对陈诚向老蒋推荐张荫梧感到奇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此之前张荫梧的名声并不怎么好。
说起来张应武也算民国早期的名将了,他的早年间出身于保定军校,和陈诚等人是校友。后来因为投奔了阎锡山,也成为晋系军中的一员大将。
当时在阎锡山的晋系部队中流传着能说五台话,会把洋刀挎的传言,就是说老阎为人更重同乡情谊。也正是因为阎锡山的这一特点导致张荫梧在晋系一开始也是顺风顺水,很受阎锡山的重用。
然而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中原大战时,张荫梧和傅作义等人成为老阎最为倚重的几位关键将领。这边张荫梧面对老蒋部队节节败退,然而人家傅作义那边却在山东一带打的风生水起,接连攻克济南等重要城池。
一时间在阎锡山的面前,张荫梧这位同乡面子上也变得不怎么好看。而此时的老张并不认为是自己能力不济,反而认为是傅作义妨碍了自己,于是开始再老阎面前搬弄是非。
而阎锡山这个人本来心思就重,这边张荫梧一告状,老阎就让他当了傅作义的顶头上司。这样一来,张荫梧颇为有些小人得志处处掣肘傅作义。于是尽管傅作义带领的晋系部队在山东地区曾经进展顺利,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事情到这并没有结束,1937 年之后,张荫梧作为晋系的重要将领在华北地区也担任了重要职务,然而张荫梧上面还有一位鹿钟麟。鹿在老西北军中也有很高的威望在,华北地区他做军事主官,实际上并没有人有太多异议。然而此时的张荫梧却觉得鹿钟麟为人太过保守,他就去中枢告了一状,而这一状就撞到了自己保定军校老同学陈诚的怀里。
按照陈诚的脾气放在之前,他可能并不会搭理张荫梧。但这种时候不一样了,当时华北大部已经沦陷,而晋系在山西地区也苦苦支撑。反而我军在华北地区把各项工作展开的有声有色,这不得不让重庆方面颇为担忧。
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老蒋麾下的朱怀冰曾经对国共合作进行破坏。实际上对于老蒋来说,朱怀冰这样的人是多多益善的。陈诚也是把握住了老蒋的脾气,这位老同学站在自己面前,真是天赐的好机会。
对于老蒋来说,他一直最担心的就是地方势力太过强大,威胁自己的权力。当年他发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然而,虽然他获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但是很明显并没有彻底完成他想要铲除地方军阀的目的。
甚至于好不容易打赢了中原大战,都没有彻底将晋系和西北军彻底打散,等到日军的压力一大的时候,阎锡山就从从大连回到了太原,借尸还魂,死灰复燃。
虽然1937年开始全面抗战,但是老蒋心中始终放不下对于各方派系势力的削弱。对于华北地区来说,他既不允许我军发展壮大,也不允许晋系日子过得太过舒坦,需要有一只泥鳅在里面搅得天翻地覆。
而张荫梧就是这样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此时作为华北军事主官的鹿钟麟态度暧昧,他既跟我军关系不错,同时作为老西北军的将领,身上的反骨基因一直让老蒋颇为忌惮。所以,既然张荫梧肯跳出来,那就不如让他去彻底把水搅浑。
陈诚能够在老蒋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坐稳第一心腹的位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太了解蒋介石这个人了,他非常清楚老蒋想要的什么。所以在1938年武汉会战正在进行之际,张荫梧来到武汉告状,尽管这位老同学的名声不佳,但是陈诚还是向老蒋面前举荐了这位老同学。
对于陈诚来说,这怎么看都是一笔不亏的买卖,成全自己,恶心别人,何乐而不为?
不得不说,老蒋和陈诚的这一招还真有效果。张荫梧得到这一份新的任命之后,在华北地区更是放开了手脚,大力破坏抗战,都说一颗老鼠屎坏掉一锅汤,这话用在张荫梧身上确实是没错的。
然而这个搅屎棍子般人物的作用还并没有结束。在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成为华北剿总司令,手握几十万部队。他既是老蒋对华北地区的期望,同时老蒋又担心手握重权的傅作义会生二心,想来想去,决定让人去对他进行牵制。
于是,张荫梧又成为了老蒋看重的人选。说起来,张荫梧和傅作义两个人是老冤家了,中原大战时候两个人就不对付,傅作义最终会从晋系分裂出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张应武这些人搞小团体,对自己进行排挤。而如今老蒋把张荫梧放在他的华北地区,存心就是在恶心他。
再加上老蒋曾经八大金刚之一的陈继承也在华北地区当了个副总司令,尽管傅作义有一套本事,但是也扛不住老蒋这样左右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