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华,朱元璋是一位远远当代人被低估的帝王

发布时间:2025-09-22 21:00  浏览量:1

古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国家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是搞清楚田亩和人口,就是历史上常讲的编户齐民。能把这个工作做好的帝王其实不多。

搞清楚田亩和户口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国从商代就有户籍统计,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搞过,就汉代继承秦制继续这种户籍田产统计方法。隋代杨坚用霹雳手段推行户籍检查,清查了几百年都没搞清楚的国家老底,统计了850万户纳税人口。

户口检索不单单是一部账册,而是国家统治力,执行力和官僚系统清廉度的综合体现

历朝历代对于清理田亩户数都非常上心,有能力的帝王,可以一杠子插到底,天下地理、人口、赋税等核心信息。国家什么时候能出力,出多大力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的君主都心知肚明。而一旦国家的账本搞不清楚了,就是土地兼并,流民遍地要大厦将倾的时刻。

朱元璋大明开国时面对也是这么一个局面,他面临的不但是元代留下来的一塌糊涂的账目,而是可追溯到宋代连绵300多年的烂账。

南宋疆域狭小,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南宋偏安后疆域缩小,人地矛盾更大,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所以南宋中期就开启了公田改革,但改革失败了。

南宋宰相贾似道是被打入奸臣的历史人物,但他面对王朝倾覆的危局也做过抑制土地兼并的努力。

美剧马可波罗中的贾似道

而到了元代,蒙古人实行包税制。只要税收到了,对基层几乎不怎么管理。民间更是一笔糊涂账。

作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土地和政府能掌控的人口才是国家的根本。但是对于盘根200多年的问题,并不是下几道圣旨就能办好的。

这些地方上的烂账情况很复杂,不单单是士绅抵触,有田的农民也不欢迎。

1.丈量田地是个技术活,古代懂得测量技术的人不多。

2.一个县官员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审核。这给了官僚士绅阶层就失去了上下其手,捞好处的机会。

3.有田百姓的利益和地主也是一致的,他们也会隐瞒自己的田产。

4.只有失地的农民或者有田但是没有正式确认文书逃户希望朝廷能推行田产的确认。

所以,官员不愿意推行,有田百姓不愿意如实申报。

土地是古代个人财富最重要载体,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必须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推行土地清账

朱元璋想搞清楚但是很难,既然一下子搞不定就慢慢来。朱元璋先从能掌控的地方开始,培养自己的清查队伍。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史 食货志》”

朱元璋还在做吴王的时候就很重视田地、人口的统计。很早就在辖区向百姓发放“户由”。

黄册,明代的大数据管理

“户由”是明朝黄册制度的缘起,朱元璋“大数据治国”的开始。

当时逃户太多,首要目标是让百姓安定下来,先把荒田种上。先在大本营搞试点,然后推广到其他地区。这和今天的“部分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全国”的思路是一样的。

今日的改革开放也是从沿海逐渐推广到全国的

1368年南直隶和江西三府搞了一个“均工夫”的政策。就是把人头税折算田里,有多少田就按照田来交税和劳役,先把人稳定到田里。

运行了几年效果不错。加上北伐成功,于是开始“系统升级”。

1370年朱元璋发下了著名的白话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

核心是清点人口,推行“户贴”。

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房产证+银行固定存款单。有家庭构成、年龄、土地房屋信息等。

北伐军回来参与监督基层清查

这就把人口,人丁,适龄人口全部概括了,还有大致的田亩数,国家基本有了一本账。(当时没彻底查田亩,这个后面细谈)。

为了监督基层官僚,北伐的部队返乡“顺道”参与各地的核查,最后军队和户部各交一份总账给朱元璋。

中年朱元璋

这次查出来的新开垦土地也暂不交税只记录在案。

这样做一是稳定了民心,不打击开荒的积极性,其次涉及到收税涉及的面很多要慢慢去解决。先让利大部分农民和他站在一起,毕竟人和地都跑不了。

所以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既要达到目的,但手段非常灵活。第一次大普查结束后,朱元璋心中有了底。

10年后第二次大清查开始。如今有了一批专业能干的干部队伍,北元的威胁小多了。各方面都准备好了。所以要补上第一次没做完的这次各省份地区、田土优劣、水田、旱田数量,人口增减都要做统计。

水田、旱田价值大不一样,这些细节这次都要统计在册

涵盖乡间土地的分布,优良等级等信息明代大数据索引——鱼鳞图出场了。

洪武13年的这次普查,大明掌握了天下纳税的税基。而且这次普查有土地产权、人口、土地质量、相临土地的关系。给朝廷精准征税,科学分配徭役提供了基准。

至此,纳税的基准建立起来了,朱元璋下令普查每10年还要更新一次!。

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明代时存放各地黄册的数据

这就是明初建立的黄册制度,可以说是农业国家的大数据治理。朱元璋这套制度直到永乐宣德时期还在有效更新。后面明朝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样,国家能力下降,到了16世纪初,黄册数据已经不准了。大明的官员甚至要找洪武年间的黄册做参考。可见这套统计信息当初做的多“实在”。直到张居正改革后,大明才有了新的国家税务体系,并一直持续到明末。

卫所制也是明太祖建立的军事制度,结合了屯田和驻防,士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自给自足。优点方面,应该包括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还有一个就是军事控制下移民比单纯的迁徙人口对巩固边疆来说,强壮多了。

明代都司分布

明朝能消化大部分西南地区,很大的原因就是卫所制的军民两用,战时压制分裂势力,平时能够拓荒和向西南少数民族展示先进的中原生产力和文化,最终混而合一。

唐代的府兵制要求的兵员都是中产以上,标准很高。所以才有这句话形容唐初是“富户强丁,皆从戎旅”。这个制度成本比卫所制度高。

府兵制与卫所制很相似,进一步的说明代的卫所制是府兵制的一种改进。但是卫所制下兵员比府兵要广,唐代府兵要求的家庭按如今标准至少是中产往上甚至是地主阶层。

明代卫所分布

两者本质其实都一样都是不费国家粮饷来保持军队。而且保证了军队的忠诚性。

但卫所又不完全和府兵制度一样,可以说是一套平行于地方军事民政体系,为什么这么说。

明朝卫所制不仅是一种军事划分,同时它也与明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相结合。明朝废省设三司每个地区设都指挥司,都司下设若干卫(每卫5600人)卫下设所(每所1200人) 由每省都指挥司统辖,而每省的都指挥司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理(比如四川都指挥司属中央左军都督府而旁边的云南则属右军都督府管辖)战时由五军都督府下令各都司,再由各都司下达到各卫,各卫再集结。

卫所内部不由当地官僚管理,很像中央直接设在边疆特殊行政区。而且不打仗时还是一个内部自己自足的行政单位。

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很像今天的战区,而且明代前期都督府和兵部是平行的关系

朱元璋要这么设计,我觉得除了制衡之外,主要是朱元璋这人从根子上不信任官僚。看看五军首任都督府的领导人朱文正,朱元璋侄子,这是他的至亲。

北方卫所的军事任务重,偏向军事多一些,而西南地区的卫所后来成了云贵汉化的发起地。一批批卫所子弟从军事堡垒中走出,给西南带来梯田、官话和共同的文化信仰。

贵州,因卫所而建立的省份

卫所因为运行了200多年,我们看到的很多是卫所制度后期的缺点。但是一个制度缝缝补补用200年,熬过了10代人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卫所制一直到明朝灭亡,仍然都是军队的重要兵源。在明代中期,朝廷也发现卫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作战职能,所以干脆就改成了预备役,改为从应值军役中挑选一批拔尖的组建营兵。明中叶的时候,卫所里还能出戚继光这样的人才。

任何制度都会消亡,这个制度在明后不堪用了,但是创立它的最初几十年确实做到了保土安民,抵御外侵,教化百姓的作用。

明初朱元璋开启的大移民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次国家行动,这次移民改变了半个中国的人口地图。如果朱元璋不进行这次移民,河西走廊、西南的云贵可能都不会汉化。

表里山河 山西

当时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受战乱破坏最重,人口稀少。而陕西以西的广大河西地区,人口更少,明军收复河西走廊时还要带上翻译。可见14世纪中,河西的汉人已经和大熊猫一样稀少了。

当时山西因为受到波及较小有40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的1/11。

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充实人口稀少地区,明朝政府从山西、江西、山东部分地区的居民移民到其他地区。也就是将人口从“狭乡”迁往“宽乡”。

洪洞县大槐树,很多中国人家族记忆的起点

山西成了北方最重要的移民来源地,朝廷在洪洞县设立集散点。组织山西各地的居民,帮助他们迁移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垦荒定居。

而登记点的大槐树成了无数家族最开始的记忆,当他们的家族在异地开枝散叶后,每一代人都会对自己的儿孙讲起,家族的出发点就在大槐树下。

洪武年间轰轰烈烈的人口大迁徙开始了。

洪武14年,明军准备拿下云贵,大将傅友德出征前就说的很明白:

“新附州城,悉署衡府,广戍兵,增屯田,以为万世不拔之计。”战争结束后,南征的士兵原地建立军屯,留下约三十万军队在当地屯田戍守。

大将傅友德

朱元璋安排江西,两淮的居民开始向西南省份迁徙。江西南部人口则被大量迁往湖北、湖南等地区,形成“江西填湖广”的格局。

这次人口迁徙是对于今天影响最大的一次。云南、贵州大部分是两淮居民的后代,从此西南的山区直到缅北都通行官话。朱元璋几乎用他个人意志推重塑了人口版图。

朱元璋几乎是一己之力充实了华北和西南的人口

几百年的战乱和隔阂不单单造成了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的不一样。在元末大乱后,因为部分地区人口锐减让整个国家版图支离破碎。

朱元璋的个人意志下的这次大移民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和文化面貌。移民过程也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代完成统一后,朱元璋建立了官方认可的王朝谱系,唤醒和修复汉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用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凝聚人心。

衣冠,最容易唤醒一群人深层级记忆的东西

南北方的事实上的分裂已经几百年了,元朝短暂的统一只是领土上混为一统了。大家服饰、心里认同、文化习俗都有了很深的隔阂。

元代服饰(贵族)

改变风俗,让人们穿回汉家衣冠

朱元璋对统一天下服装,下了很大的功夫,规定得很细,亲自抓这项工作

“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对于科举,朱元璋也很重视,而且他敏锐的发现了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这里处理不好不单单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更会导致严重的南北对立。

到了离世前一年他还要从重处理南北榜事件,要给国人做出一个公正的态度。朱元璋通过建设北方学校和确保北方儒生在科举考试里有足够的名额,加强了北方的民族认同。

朱元璋晚年通过制度安排,将科举的资源向弱势地区倾斜

后面明代南北榜录取进一步细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分区录取制度。直到今天的高考录取都有明代分区录取的影子。

尽管今日很多骂朱元璋暴虐、屠戮功臣是无情的专制帝王。但在那个时间节点,我们一条条列出他做的,他从军反元到离世只有45年时间,统一南北,弥合了分裂几百年的燕云、河西、河套,实控西南,移民戍边,恢复汉家衣冠,重修科举,重建了朝贡体系,重建了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系统——编户齐民。这些事居然在几十年内全部搞完了,而且他这套体系修修补补用到了万历朝。

他所做的无愧于再造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