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毛振华教授“退休金偏高”的说法,为啥引发全网争论?
发布时间:2025-09-23 04:42 浏览量:3
文/保明
202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振华在CMF季度论坛上说“现在退休金跟在职工资比起来偏高,是个大问题”,还举了个例子,“农村小学在岗老师一个月挣4000多,退休老师能领八九千”,这话一出,网上吵翻了天。
其实这事儿能引发这么大讨论,根本上是戳中了养老金怎么分才公平、年轻人和老年人养老责任怎么算、老百姓基本保障够不够这些深层矛盾。争议闹得这么大,更关键的是“说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对不上——教授担心养老金不够用,确实有现实原因,但话说得太笼统,跟大家实际感受差太远,自然让人不满。下面从三个层面好好说说。
一、争论的起点:“退休金偏高”的说法,跟事实对不上
毛振华教授说“退休金偏高”,这话从一开始就有争议,因为既没考虑整体数据,也没顾上不同人的差别,跟大家的真实感受差得挺多。
(一)有数据直接反驳“偏高”的说法
看退休金高不高,关键得看“替代率”——就是退休工资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2024年,我国城镇职工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退休前工资的39.7%。这比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最低55%还低,更别说世界银行说的合理标准70%了。也就是说,退休前一个月挣1万,退休后每月还不到4000,显然不能说“退休金比在职工资高”。杭州有位互联网公司前技术总监,退休前一年挣60万,现在每月养老金才8500,还不到退休前收入的17%,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二)单个例子掩盖了不同人的待遇差距
教授说的“退休老师月入八九千”,其实只是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待遇,不是所有人都这样。2024年的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每月养老金超过6000元,还能领职业年金;而企业退休职工平均每月才3250元,差了快一倍。南京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她的养老金里43%是职业年金,可邻居陈叔是民营企业退休的,只有基础养老金,没这部分钱。而且体制内养老金高,是因为人家缴得多、缴得久,还多了职业年金。比如北京一位退休公务员,38年工龄里有22年按最高标准缴社保,职业年金一共存了40多万,这跟普通企业职工的缴费情况根本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三)没看到很多人养老金其实很低
“退休金偏高”这话,完全没考虑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有多低。2024年,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老人,每月平均才领246元,还不到全国农村低保平均594元的一半,连基本生活都不够。河南周口的农村老人李奶奶,每月187元养老金要顾着吃饭和买药,只能靠子女每月给500元补贴。这种“盯着少数人放大,不管大多数人实际情况”的说法,跟很多低养老金群体的感受反差太大,也让争论更激烈了。
(四)“精英视角”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
教授拿农村退休教师举例,却没看到更多人的难处:沈阳国企退休的李师傅,干了35年,现在每月养老金3200元,才是当地在职工资的42%;长三角制造业里45岁以上的工人占了43%,他们不光怕延迟退休后干不动体力活,更怕以后养老金不够花。这种视角让人觉得“不接地气”,也忽略了不同人对养老的焦虑。而且大家对“基本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样:教授觉得退休保障够吃饭就行,但现在看病越来越贵,老人越来越多,“基本生活”早就不只是“吃饱穿暖”,还得包括基础看病、活得有尊严。2024年的数据显示,退休人员治慢性病每月平均要花1500多,占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的46%。要是只够吃饱,根本没钱看病。所以大家觉得,有些人体检金也就刚够维持体面生活,算不上“福利太高”。
二、争论的核心:说法背后,是制度和现实的矛盾
大家反对“退休金偏高”的说法,本质上是对养老金领域早就存在的多重矛盾的集中表达,教授的话只是把这些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一)分配不均:不同人待遇差,有制度原因
1. “双轨制”留下的差距:1997年前,体制内人员的工龄可以直接算成社保缴费年限,而企业职工得自己补交钱才能算。这就导致同一个城市、工龄一样的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比企业退休的每月多拿3000多。这种历史留下的制度差异,让大家讨论“退休金高低”时,其实是在争“分配公平”,但教授的笼统说法把这个关键矛盾掩盖了。
2. 缴的钱和领的钱对不上:很多企业为了省钱,都按最低标准给员工缴社保。比如某互联网大厂,有员工月薪3万,社保却按8000的基数缴,退休后养老金自然少。灵活就业人员更难,只有31%的人能连续缴满15年社保。广州外卖骑手老陈就说,要是按实际收入缴社保,每月得多扣1200元,根本扛不住。社保本来是“缴得多领得多”,现在缴的钱和领的钱差这么多,再指责“退休金偏高”,普通劳动者肯定不高兴。
3. 地区和行业差距拉得大:2024年,东北三省养老金替代率跌破60%,而沿海地区还有68%左右;建筑工人、外卖骑手这些体力劳动者,退休后养老金大多不到2000元,可金融、电力等垄断行业退休人员待遇却很高。这背后是社保统筹层次不够——现在全国统筹还在起步阶段,省和省之间的基金调剂力度有限,没法拉平地区差距。也正因如此,不同的人对“退休金偏高”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二)代际和生活压力:大家反感“把压力甩给普通人”
1. 养老压力该怪谁?看法不一样:教授的话其实是在担心养老金不够用了——2024年,平均2.1个在职职工要养1个退休人员,比2010年的3个在职养1个差了不少,2025年还会新增2300多万退休的人。但大家觉得,年轻人养老人本来就是代代相传的“约定”,每代人都既受上一代照顾,也得照顾下一代,不能把压力怪到普通退休人员头上,根源是制度没优化好,不是退休金给多了。
2. 在职的挣得少、花得多,退休的钱也不够涨: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居民工资平均涨了5.7%,比2023年的6.8%慢了,可物价涨了2.8%,买菜、看病这些必须花的钱涨了4%以上。北京的李阿姨2025年养老金涨了120元,还不够抵消蔬菜涨价的钱;哈尔滨的退休教师老张,每月多拿的230元,刚好补上供暖费的涨价。所以大家觉得,核心问题是“在职工资涨得没物价快”,不是“退休金太高”。
3. 光靠社保不够,可其他养老办法又跟不上:教授说“想过得好得自己存钱”,这话本身有道理,但现在除了社保,其他养老渠道都不完善。个人养老金账户只有不到20%的人有,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也才12%。北京退休护士周阿姨靠“社保+商业年金+基金”,退休收入能达到退休前的78%,但对月收入不到5000的普通人来说,根本没能力这么做。基础保障还没做好,就强调“自己负责”,大家自然反感。
三、争论带来的启发:养老改革,大家共识在哪?分歧又在哪?
这场围绕“退休金偏高”的争论,其实是全社会在认真思考养老保障改革的问题,既暴露了不同看法,也找到了一些共同点。
(一)共识:改革得既公平又能长久
1. 得改结构,缩小差距:大家都认可,养老金分配得破除“不同群体不一样”的问题,对过高的待遇要合理调控,尤其是规范体制内的职业年金,真正做到“缴得多、缴得久,领得多”,这才公平。
2. 代际公平,得靠制度保障:面对“在职的少、退休的多”的情况,多数人同意通过延迟退休、划国企资产补社保等办法缓解压力。2025年要划万亿国资进社保,大家都支持,但反对靠降普通退休人员的待遇来解决,觉得应该“想办法多筹钱”,而不是“少发钱”。
3. 不能只靠社保,得多找渠道:国外的例子能说明问题:日本搞“银发共享经济”,让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换养老积分;德国有“母亲养老金”,把带孩子的时间算成社保缴费年限。这些都说明只靠社保不行。大家希望国家多给点税收优惠,推动个人养老金和商业保险发展,少依赖基础养老金,建一个“多层级”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分歧:改革该先干哪件事?
1. 先“降高”还是先“提低”?:教授的话里藏着“先控制高待遇,再搞平衡”的意思,但大家更支持“一边提高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一边限制过高待遇”,先把低收入群体的待遇提上去,再调太高的,别“一刀切”伤了低收入的人。这其实是“先讲效率”还是“先讲公平”的选择不一样。
2. 养老责任该谁多担点?:教授强调“自己负责过得好”,看重个人的责任;但大家觉得,政府得先把基础保障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每月才246元养老金,说明基础保障还差得远,没补好这个短板,就强调“个人负责”,太不公平了。
3. 改革要快还是要稳?:有人觉得该“赶紧出政策”缓解财政压力,但更多人认为得“慢慢改,平稳过渡”。比如深圳试点的“社保+商业保险+基建投资”模式,把部分社保钱投到优质基建项目赚稳定收益,再联合保险公司搞便宜的补充养老险,既靠市场提高了退休待遇,又没让待遇忽高忽低,这种办法值得推广。
总的来说,大家反对的不是“担心养老金不够用”,而是脱离实际的笼统说法;不是“反对调整结构”,而是怕改革伤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不想自己担养老责任”,而是希望先把基础保障的底线筑牢。未来养老制度优化,得抓住“看清不同人的差别、补好民生短板、明确改革步骤”这几个核心,在公平和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或许就是这场争论留给政策制定者最实在的启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