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庄子对“世俗之人”的深刻解读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23 09:14  浏览量:1

圣人经典洞照古今(727)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外篇·在宥》(5②)

上一篇(726)我就《在宥》第五部分的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的“世俗之人”进行了深刻解读,今天这一篇我想将庄子的思想映射到当今现实社会,重点分析庄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我们先看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译文:

世俗世界的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学到的知识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独自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身形走到哪里身影随到哪里),传声对于回响(每一声都有响应),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身形和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没有什么自身。没有自身,哪里用得着占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庄子·在宥》的这一部分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洞见,对现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警示“求同排异”的从众心理

庄子说,世俗世界的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学到的知识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

庄子的话,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很有普遍性。庄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从古到今都普遍存在的心理弱点,那就是喜欢认同自己的人,厌恶与自己不同的人。这种心态源于一种想“出人头地”的欲望,但讽刺的是,这种追求“出众”的心态恰恰是通过依赖和顺从大众来实现的,其见识反而不如众人。

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算法、信息茧房、圈子文化、道德绑架等强化了“同己”偏好,排斥异见,形成了一种“回音壁”效应与群体极化。人们只愿意接触和相信符合自己预设观点的信息,加剧了社会撕裂和沟通困难。只要社会舆情一发酵,马上会有一大群人跟着追风,口诛笔伐中,过着自己的瘾,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也就不考虑事情的真相了。更可怕的是,如果沉迷于“同己”的舒适区,看似安全稳妥,心理满足而惬意,其实久之则限制了视野,削弱了独立思考能力,会导致最终无法真正“出众”,恐怕只能是“泯于众人”而已。

现代社会有些人为了寻求安全感,而甘心趋同,目的是不被“众人”排斥,如此放弃了独立思考和个人判断,就可能导致平庸化、非理性决策。比如一些市场泡沫的兴起、网络暴力的汹涌、极端思潮的泛滥,如果你跳不出“从众”的藩篱,就会随波逐流,沉浮其中,迷惘、迷惑而失去判断,进而导致行为失策,此即为盲目从众的危险所在。所以,在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的侵扰中,更需要个体保持清醒,警惕“群体无意识”的裹挟。

“从众”也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忽视,排斥“异己”扼杀了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丰富性和社会的创新活力。现代社会亟需认识到差异的价值,尊重多元,包容异见,这是社会进步和应对复杂挑战的关键。

第二、警惕“盲从权威”而故步自封的隐患

庄子说: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在此,庄子严厉批评那些企图治理国家的人,只看到古代圣王尧舜禹的成功而来的“利”,却看不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失败的风险的“患”,抱着侥幸心理治国。他很严肃地指出,靠侥幸成功治理国家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因此导致国家衰亡的灾难却数不胜数。

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远远高于古代社会。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关系复杂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等,都会影响决策,因此,现代治理需要更加综合、灵活和创新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不需要用老祖宗韬光养晦的智慧来隐藏自己,在这个百年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敢于作为,在世界舞台上敢于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才对。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拥有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具有视野开阔、独立思考、文理兼通的能力,能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它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自由、顺其自然的成长,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摒弃同质化与单一的模式化,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中学教育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到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都有大幅度的改革,以此来适配时代的发展变化。

当今社会,还存在着一些崇尚“成功”的短视行为,他们追捧别人的“成功学”理论来追求快速成功,迷信所谓的成功“秘诀”来提升自己的成功率,从而忽视长远风险和系统后果而导致失败。庄子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需要稳健、负责、敬畏的态度,需要自身的创新和努力,警惕“盲从权威”“模拟权威”这样的急功近利带来的祸患。

第三、警惕“外物”束缚

庄子提醒,拥有国家的人,不能被权力、财富、地位这些“物”所支配和异化。真正能驾驭万物的人,是因为他明白主宰万物的那个“本体”本身不是具体的“外物”,而是自然法则。

现代社会的“外物”除了古代社会所说的权力、财富、地位之外,还有技术、数据、各种现代思潮即各种“现代病”的侵扰。现代人不仅被金钱、财物这些“物”所奴役,也被身份、地位这些“物”紧紧捆缚,更甚者,“技术至上”使人们拜服在科技的炫目光辉中,而甘于臣服;AI带来的数据焦虑使人们迷惑和顺从;消费主义让人们沉迷于追逐物质,通过炫富来满足自己,朋友圈的“美好”和“凡尔赛”成了消解焦虑的麻醉剂等等。这种被“物”的“异化”,就是人类被自己创造或追求的对象所控制而丧失了主体性和自由,可贵的事,庄子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到了这种境况。

这就警示每个人要超越物质追求,关注精神成长和生命意义。我们对“外物”的态度,是“驾驭”而非“被驾驭”,人应成为工具、资源、环境的主人,而非被它们所驱使。这就要求现代的人回归人类的“主体性”,也就是要提升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洞察。

庄子提示人类要独立精神与内在价值,庄子推崇一种精神上绝对独立自由的“独往独来”,依附于外物和他人“独有”的境界,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信息洪流和价值多元的冲击下,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能力至关重要。不依附于权威、流行观点或物质条件,才能拥有真正的精神自由和判断力。

第四、 “大同而无己”的精神境界——破除我执,融入整体

庄子最终指向的“大同”境界就是万物一体。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无己”,即破除对自我中心、私欲、成见这些“小我”的执着。只有“无己”,才能摆脱对具体形物、占有的“有”的执着。能洞见“有”的层次是“君子”,而能体悟到大道、整体、本根“无”的境界,才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天地之友”。

现代社会许多问题,如各种如冲突、环境危机、社会不公,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的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庄子提倡“无己”,并非否定个体,而是要求超越狭隘的自我,认识到个体是更大整体如社会、自然、宇宙的一部分。

如人类应拥有生态智慧与生态发展整体观,这才能叫做“天地之友”。这个“天地之友”摒弃了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伙伴而非主人的身份与自然共处,尊重万物内在价值,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达到“大同”境界。

如许多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源于固执己见、争名夺利,那么破除“我执”达到“无己”,方能包容异己,寻求和谐共生的解决之道。像北京的好多社区都是通过社区各类人群的代表来协商解决问题,求同存异,维护社区和谐,将很多多年未解决的“痼疾”,化而疗愈。

如面对个人冲突时,明白对物质、权力、知识的过度占有欲是痛苦而冲突的根源。如果能超越“占有”心态,自然淡化占有欲,将人们导向更超脱、更注重体验和和谐关系的生活方式,可能冲突就会少一些。

总之,庄子的这些思想,穿越千年时空,依然能照亮现代社会在喧嚣与纷争中迷失了方向的我们,引导我们反思个体与群体、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包容、和谐与本质化的生存方式。

好,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庄子的《在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