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的公关灾难:西贝的“锅”遇罗永浩的“锤”,错一步满盘输

发布时间:2025-09-16 22:13  浏览量:1

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存在“预制菜冒充现制”的情况,刚发酵没几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在行业交流群里敲下了“网络黑嘴、黑社会”几个字。

当时没人想到,这简单一句话会把西贝拖进一场彻底的公关泥潭,而罗永浩反倒借着这场纠纷,演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权益主张戏码。

贾国龙后续的操作,几乎是把“危机公关该避开的坑”踩了个遍。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他没想着先回应消费者最关心的“花现制的钱是不是买了预制菜”,反而纠结起“中央厨房预处理不算预制菜”的定义。

说实话,消费者哪懂这些专业术语?大家只认一个理:我付了现做菜的钱,就得知道端上来的是不是提前做好的。

本来想靠“抠定义”把争议绕过去,可没想到越解释,公众越觉得他在回避问题。

他那番行业群里的私下评述被曝光后,给出的道歉声明只说“应对方式有错”,这话听着就像在说“我错在被人看见,不是错在说这话”,比骂人本身更让人心生反感。

后来西贝想开放后厨证明清白,可镜头里却拍到了“漏勺通下水道”的画面,好不容易出了澄清信,又不小心实锤了预制菜的使用。

西贝的每一步补救,都像是在给这场公关灾难“添柴”。

罗永浩把维权的节奏牢牢抓在了手里,他没像贾国龙那样陷进情绪对骂,反而把个人质疑升级成了“预制菜该明确标识”的公共议题。

这么一来,他就从“跟西贝吵架的个人”,变成了“替消费者发声的代言人”,舆论风向自然往他这边偏。

后来他搞出“十万悬赏征集西贝预制菜证据”的活动,相当于把公众都变成了“编外调查员”,大家的参与感一上来,关注这件事的人就更多了。

他还提议要和贾国龙直播辩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直播本就是罗永浩擅长的领域,这招等于把战场设在了自己的主场。

他提了一嘴“让西贝享受西门子待遇”,瞬间让人想起他之前维权西门子的事。

还把贾国龙“深夜吃烤串失眠”的吐槽,变成了大家调侃的“餐饮大佬EMO名场面”,用这种轻松的方式消解对方的攻击性,他太懂怎么让争议变得有传播力了。

其实这场公关战,早有其他企业给出过“正确答案”,可惜西贝没接住。

老乡鸡之前遇到类似质疑时,创始人直接公开了中央厨房的直播,把预制菜的加工流程一五一十摆出来,消费者看明白了,自然就少了抱怨。

还有胖东来,之前出了食材过期的问题,没有辩解,而是直接赔偿消费者,还公开调整了供应链巡检制度,最后不仅没丢口碑,反而赚了更多信任。

西贝要是能学这些做法,把“让消费者知情”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靠创始人的情绪和专业术语搪塞,恐怕也不会落到后来的地步。

毫无疑问,这场风波最该让企业反思的,是创始人IP和品牌声誉的关系。

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创始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随时可能被放大。

贾国龙的问题,就在于把个人情绪当成了公关策略,还忽视了公关团队的专业意见,当老板的“即兴发挥”盖过了专业方案,品牌栽跟头几乎是必然的。

而罗永浩的成功,也不是靠运气,而是他懂得把争议引向公众关心的价值层面,让维权变成了推动行业透明化的事。

说到底,这场“西贝的锅”与“罗永浩的锤”,本质上是一场“真诚”和“敷衍”的较量。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辩解,而是实打实的尊重和透明。

要是贾国龙当初能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少点硬刚,多点坦诚,西贝的品牌形象也不会受这么大影响。

不管是餐饮行业还是其他领域,企业都该明白:最好的公关不是巧舌如簧,而是把消费者放在心上,用专业和真诚守住品牌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