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尉孟祥斌救人牺牲,妻子被特招入伍,女儿如愿考上父亲生前军校

发布时间:2025-09-23 02:31  浏览量:1

孟祥斌这个人,出生在1979年4月的山东齐河县刘桥乡刘桥村,那地方是典型的农村,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靠种地过日子。他从小就懂事,早早帮家里干活,学习也挺用功。1997年高中毕业后,没去上大学,因为家里穷,他就直接应征入伍,进了兰州军区某高炮团,当了普通战士。部队生活对他来说是个大转变,每天早起训练,站岗放哨,学军事技能,他很快就适应了,还被评为优秀士兵。第二年,他就当上了班长,带新兵,工作干得有板有眼。

入伍两年后,孟祥斌靠自己的努力和部队推荐,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修电子技术专业。那时候军校学习挺苦的,他每天泡在课堂和实验室,钻研通信技术和保密知识,成绩一直在前列。2002年毕业,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第二炮兵某部队的机要科,当机要参谋,军衔升到中尉。工作后,他驻扎在浙江金华,负责保密文件和通信保障,经常参加演习,处理紧急任务。2005年,他又去工程学院专升本学习,2007年7月学成回来,继续在部队干活。

孟祥斌的家庭生活挺简单的。2003年,通过介绍认识了江西上饶的叶庆华,她当时是老师,两人聊得来,很快就结婚了。2004年,女儿孟诗妍出生,因为部队工作忙,他和家人聚少离多,叶庆华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操持家务。孟祥斌每次回家,都尽量多陪陪她们,帮着做家事。他还偷偷资助两个贫困学生上学,用自己的津贴寄钱过去,但没告诉别人。

2007年11月29日,叶庆华带着3岁的孟诗妍从山东老家来金华探亲,孟祥斌好几个月没休假了,领导批准他陪家人。第二天上午11点多,他们一家从医院出来,给女儿看完感冒,就往城南桥走,准备逛街买东西。桥上人来车往,婺江水流急,水温低到三四度。突然,一个23岁的女青年翻过栏杆,跳进江里。孟祥斌看到后,赶紧冲过去,脱掉外套和鞋子,从10米高的桥上跳下去救人。他游到女青年身边,抓住她,托着头让她不沉下去,费力往岸边带。岸上有人扔救生圈,他抓住继续往前。10分钟后,摩托艇赶来,他用最后力气把女青年推上艇,自己却体力不支,沉入水底。救援队搜了两个多小时,在下游找到他的遗体,那时他才28岁。

这个事很快就传开了,金华当地老百姓自发去桥边点蜡烛守灵,网上也到处是缅怀他的帖子。12月4日,追悼会在金华殡仪馆开,3万多人来送行,出租车免费接人,场面特别感人。他的单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骨灰安放在齐河县烈士陵园。桥头后来立了他的铜像,附近路改名叫祥斌路。孟祥斌的牺牲不是白费的,他救的那女青年叫李晓月,当时因为网上纠纷想不开,得救后慢慢恢复了生活。

孟祥斌的事迹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说他用一次陨落换回另一个生命,生命价值不是交换衡量的。他还得了浙江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道德模范。2009年5月,中央军委追授他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同年9月入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又被评为德耀中华当代中国二十四义人物。这些荣誉不是光环那么简单,是对一个普通军人责任感的肯定,在部队和地方都掀起学习热潮,大家讨论怎么在日常中见义勇为。

叶庆华当时悲痛得几次昏厥,女儿小诗妍拿着爸爸的鞋哭喊,现场很多人落泪。她本来是老师,丈夫牺牲后,生活一下子没了依靠。但部队和政府没不管她们,2008年,叶庆华被特招入伍,当文职干部,进了火箭军单位,继续在金华工作。女儿也进了军营幼儿园,生活稳定下来。叶庆华没沉浸在悲伤里,她觉得要继承丈夫的遗志,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入伍后,叶庆华把丈夫的抚恤金和奖金拿出来,在孟祥斌读过的齐河县小学、中学和高中建了祥斌书屋,免费给孩子们借书,里面放科技、军事和励志书,帮助农村娃开阔眼界。她还继续资助丈夫生前帮的两个学生,后来扩展到十多个贫困孩子,用工资给他们寄生活费和学费。那些孩子考上大学后,会寄录取通知书和家乡特产给她,她总说这是最好的回报。

叶庆华的家族有红色传统,她爷爷和亲戚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她觉得帮烈士寻亲是责任。从2009年起,她开始收集金华地区烈士资料,背熟烈士名册,去村里走访,找亲属。十多年下来,她帮75名烈士找到家人,记录85个故事,推动300多名烈士事迹宣传,还讲了62场课,在社区、学校和工厂分享。2021年,她捐10万建了云南志愿军烈士曹启功纪念馆,还推动金华烈士纪念园开园。叶庆华说,这些事累但值,因为烈士的牺牲不能忘,她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贡献。

女儿孟诗妍2004年生,小时候不懂爸爸为什么没了,叶庆华慢慢告诉她真相。小诗妍从恨爸爸不顾家,到渐渐理解他的选择。她在军营长大,上学成绩好,每年是三好学生。2017年,叶庆华工作调金华,诗妍转到金华一中,初中时有人说她靠爸爸光环,她就更努力证明自己。物理是弱项,但军校招生要考,她每天早起练英语,晚上复习到晚,边学边问学长。

孟诗妍小时候就想当军校老师,因为爸妈职业结合。2009年,她5岁时跟妈妈去信息工程大学,在爸爸铜像前说要考这里。2022年高考,她考了622分,被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录取,就是爸爸的母校。录取那天,她在网上查到结果,激动得写信给爸爸,说要走他的路,找他选择的答案。8月14日,她去学校报到,开启军旅生活。现在她在校学通信专业,参加军事训练,加入爱心导航项目,帮贫困区学生辅导。她说,想在学校环境里懂爸爸为什么那么决绝,把命运和国家连一起。

这个家庭的故事不是传奇那么夸张,就是普通人面对失去后的坚持。孟祥斌的牺牲让大家看到军人本色,叶庆华的行动证明爱可以延续,孟诗妍的成长说明精神能传承。社会上学他们的人不少,部队推见义勇为教育,金华每年纪念活动都有人参加。叶庆华还给习主席写信,建议保护烈士墓和慰问家属,退役军人事务部采纳了她的想法,推动政策完善。

想想看,孟祥斌如果活着,可能还在部队干机要工作,叶庆华教书,诗妍上普通大学。但命运转折后,她们没倒下,反而影响更多人。叶庆华帮的那些烈士家属,有的70年没消息,她找到后,他们终于能祭拜。诗妍在军校,说青春使命感强,要奉献军旅。这些事接地气,就跟邻居家一样,遇到难事咬牙扛过去,还帮别人一把。

孟祥斌的事迹在网上传了十几年,很多人说现在社会需要这种正气。叶庆华不求回报,她说只要能动,就继续帮烈士。诗妍也计划毕业后当军官,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个家庭像一面镜子,提醒大家责任不是空话,是日常选择。金华的祥斌路和铜像还在,路过的人会停下想想,生命怎么活才有价值。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牺牲不是结束,是开始。孟祥斌走了,但他的精神在妻子和女儿身上活下来,在社会上散开。叶庆华的寻亲路走了十多年,没停;诗妍的军校生活刚起步,前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