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催收拿捏!10月1日起这5类催收全违法,借款人赶紧对照自查

发布时间:2025-09-23 10:04  浏览量:1

网贷催收中的“深夜骚扰”“威胁恐吓”“骚扰亲友”等问题,曾让不少借款人陷入两难境地。如今,随着10月1日网贷催收“新规”正式实施,催收行为被纳入明确规范,从时间、方式到对象都划定了清晰红线。这5大核心变化,与每一位借过网贷、正在还款的人密切相关,读懂这些内容,既能清楚自身权利边界,也能更从容地处理债务问题。

一、催收时间“设禁区”:早8点前、晚9点后严禁催收

新规对网贷催收时间作出硬性规定:每日仅早8:00至晚21:00为合法催收时段,其余时间严禁联系借款人及相关人员。

此前,部分催收为逼迫还款,凌晨发送威胁短信、深夜连环打电话,甚至凌晨上门纠缠,严重扰乱借款人及家人的正常生活。新规实施后,只要在“禁区时间”收到催收电话或信息,借款人有权直接拒绝回应;若对方持续骚扰,比如凌晨3点仍打电话,可保留通话记录、短信截图等证据,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重要提示 :即便是在合法时段,同一网贷平台对同一借款人的单日催收电话也不得超过3次,避免“高频轰炸”式骚扰。

二、催收方式“划底线”:暴力、侮辱、诱导借贷全禁止

新规明确“零容忍”违规催收行为,重点划定3类“不可触碰”的禁区:

1. 禁暴力威胁:不得对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言语威胁(如“不还钱就让你全家不得安宁”),也不能伪造传票、律师函等法律文书恐吓借款人;

2. 禁软暴力骚扰:严禁发送侮辱性短信、微信,不得恶意P图(如将借款人照片合成不雅图片传播),更不能使用“呼死你”等工具进行电话轰炸;

3. 禁诱导以贷养贷:催收人员不得怂恿借款人通过其他网贷平台借款“填窟窿”,避免借款人陷入“多头借贷”的恶性循环。

遇到上述违规行为,借款人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录音、截图、聊天记录),先向网贷平台投诉,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进一步向监管部门举报,情节严重时直接报警。

三、催收对象“限范围”:无关人员绝不允许骚扰

“催收把电话打到我公司,同事都知道我欠钱了”——这种侵犯隐私的情况,新规明确说“不”:催收仅能针对借款人本人及担保人(如有),不得骚扰任何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

这里的“第三方”包括借款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非是共同借款人或担保人)、朋友、同事等。若催收擅自向无关人员透露你的债务信息,或反复打电话、发信息骚扰他们,属于严重违规,你可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权,同时保留证据投诉,维护自己的隐私和社交关系。

四、债务信息“要透明”:3类信息必须主动告知

以往,部分催收“模糊催收”,只说“你有欠款未还”,却不告知具体金额、还款渠道——新规要求,催收人员联系借款人时,必须主动告知3类核心信息:

1. 身份与平台信息:明确说明自己所属催收公司、姓名或工号,以及委托催收的网贷平台名称;

2. 债务明细:清晰告知剩余本金、利息、罚息(需注意:年化利率不得超过LPR的4倍,超出部分可拒绝偿还),不得隐瞒、虚构债务金额;

3. 正规还款渠道:仅能提供网贷平台APP内的官方还款入口,不得诱导借款人向私人账户转账(防止遭遇“假催收骗钱”)。

若催收拒绝告知以上信息,借款人有权拒绝还款,避免被“诈骗式催收”套路。

五、特殊情况“给宽限”:两类人群可申请暂停催收

新规也兼顾了借款人的特殊困境,明确两类人群可申请“延期催收”:

1. 特殊职业人群:医护人员、消防员、民警等在执行紧急任务(如抗疫、救灾)期间,凭相关证明向网贷平台申请,可暂停催收至少15天;

2. 特殊困难人群:因重病、伤残、失业等导致暂时无力还款的借款人,提供医院诊断书、失业证明等材料后,平台需与你协商还款方案(如分期、延期),不得强制催收。

提醒 :申请延期需主动联系平台,提供真实证明材料,不可借“特殊情况”恶意逃废债务,否则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借款人必做2件事:守护权益、合理处理债务

1. 明确自身权利:新规是借款人的“维权利器”,遇到违规催收别慌乱,先保留证据,再按“平台投诉→监管举报→报警”的流程维护权益;

2. 主动沟通还款:若暂时无力还款,别选择“失联”——主动联系网贷平台说明情况,协商合理的还款方案,避免因“失联”被认定为“恶意逾期”,影响个人征信。

10月1日起,网贷催收进入“规范化时代”,新规既约束了催收行为,也给了借款人清晰的应对方向。借过网贷的人一定要吃透这些变化,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理性处理债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