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司捐给地球!巴塔哥尼亚的独特品牌哲学,如何塑造商业帝国

发布时间:2025-09-23 11:27  浏览量:1

你有没有听过一个公司,它不属于创始人,也不属于股东,而是“属于地球”?

这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在2022年做出的一个惊人决定。这个故事,得从一次危机说起。

1991年夏天,在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山脚下,有一支特别的徒步队伍。

带队的,是当时52岁的公司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

他可不是带员工出来旅游团建,那时的公司正处在生死关头:东西卖不动,仓库堆满了货,钱也快转不动了,还裁掉了20%的员工。

压力最大的时候,乔伊纳德反而带着核心团队走进了大自然。他要重新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家公司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次徒步后来成了公司的一个传奇转折点。

他得出的结论非常明确:如果一个企业活着就只是为了赚钱,那它和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可能会想,创始人有情怀很正常,但光靠情怀能撑起一个商业帝国吗?对乔伊纳德来说,他还真不是说说而已。他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

他从小就热爱户外,早在1957年,就因为嫌弃市面上卖的攀岩岩钉不好用,自己买来工具敲敲打打,做出了更环保、可以重复使用的岩钉。就靠着这个手艺,他创办的公司后来成了美国最大的攀岩装备供应商。

但最有意思的是,到了1972年,他发现就连自己生产的岩钉也在对岩壁造成伤害时,他竟然果断停产了这个最赚钱的核心产品,转而推广对岩石更友好的铝制岩塞。

你看,从最开始,这家公司的基因里就不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而是“什么对环境更好做什么”。

所以,2022年那个“把公司捐给地球”的决定,看起来石破天惊,但了解他的人会觉得,这完全是他的风格会做出来的事。

他和家人宣布,把公司所有股份捐给一个专门致力于环保的信托和基金组织。这意味着,以后巴塔哥尼亚赚的每一分利润,都会用来支持应对气候和自然保护项目。

他这不是作秀,是彻底放弃了个人和家族对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有人可能会不理解,一个企业不追求最大程度的增长,那还叫企业吗?

巴塔哥尼亚不是不增长,而是选择一种“有节制”的增长。在80年代末,公司也经历过每年30%到50%的飞速扩张期,但很快就带来了库存积压、管理跟不上一系列问题。

乔伊纳德用了一个训练猎鹰的术语来形容他理想中的公司状态,叫“良好飞行状态”——就是既保持饥饿感和活力,又不至于虚弱,始终处在一种准备就绪的灵活状态。

那么,这种看似“理想主义”的品牌文化,真的能变成实际的竞争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乔伊纳德一直相信,消费者买东西,其实是在为他们认同的价值观投票。

巴塔哥尼亚的很多经典产品,比如色彩鲜艳的抓绒衣、耐穿的灯芯绒短裤,都不是为了追时尚潮流,而是从真实的户外需求里长出来的。

用户喜欢它,不仅因为产品好用,更因为他们认同产品背后那种环保、耐用的理念。当品牌还小时,这种文化吸引了第一批铁杆粉丝;当品牌做大后,这种文化就成了谁也偷不走的护城河。

包括技术创新,在巴塔哥尼亚眼里,也从来不是为了炫技。

比如他们很早就推广抓绒衣、开发速干内衣,这些创新的出发点都非常实在:就是为了解决户外运动者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传统棉内衣出汗会结冰,传统雨衣里面会凝结水汽。

乔伊纳德有句名言,他说登山也好,做企业也好,是“挑战极限,接近边缘,但永远不跨过去”。巴塔哥尼亚也不是没栽过跟头,早年因为供应链问题差点破产,1991年也经历过大裁员。

但正是这些危机,一次次让他们更坚定地确认:利润不应该是最终目标,价值观才是引领方向的罗盘。

说到底,巴塔哥尼亚最难被模仿的地方在于,它的价值观不是印在广告牌上的标语,而是融进了每一次产品设计、每一个商业决策里的真实行动。

这或许就是它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商业传奇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