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一览
发布时间:2025-09-23 11:54 浏览量:1
核心零部件
上游是智能机器人的“基础”,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精度和成本。近年来,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取得了显著进展。
类似人体的“关节”,特别是谐波减速器,是精密传动的关键。它长期以来是国产化的难点,但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其产品测试寿命达1.2万小时,成本较进口产品低30%-50%,并已进入特斯拉、Figure AI等头部整机厂商供应链。
机器人的“肌肉”,提供运动所需的动力。主要包括无框力矩电机(常用于关节)和空心杯电机(用于灵巧手)。这类产品约占硬件成本的31%。
机器人的“线性发动机”或“肌腱”。它的核心作用是将电机的旋转运动,精准、高效地转换成机器人关节所需的直线运动。比如,当机器人想要抬起前臂时,它的“肘关节”并不是直接旋转,而是由内部的丝杠机构做直线伸缩,来拉动或推动前臂完成抬起的动作。这是人形机器人模仿人类肌肉-肌腱运动方式的关键技术之一。按摩擦特性,丝杠分为滑动丝杠、滚动丝杠以及静压丝杠,其中滚动丝杠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适配性更高,包含滚珠丝杠和行星滚柱丝杠,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线性执行器等部位。
机器人的“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和轨迹规划。国内工控龙头如汇川技术的控制器已适配英伟达平台,调试效率超行业平均3倍。
机器人的“感官”,使其感知环境和交互对象。六维力传感器尤为重要,能提供完整的空间力反馈,是实现精准力控的关键,其硬件价值量占比约27%。国内像坤维科技、敏之捷传感(其基于硅基应变片的玻璃微熔工艺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经过13轮技术迭代)等企业正积极攻关。
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是实现精细操作和动态控制的核心部件之一。所谓“六维”,即同时感知来自X、Y、Z三个方向的力,以及绕三轴的三个力矩,是机器人在抓取、拧转、移动等动作中不可或缺的感知维度。
堪称机器人的“指尖大脑”,是人形机器人完成精细操作(如抓、握、捏)的核心部件。江苏雷利等企业已推出自由度达22个的灵巧手产品。
此外,行星滚柱丝杠(将旋转运动转为直线运动,价值量占比约19%)、轻质材料(如Peek材料)等也是上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业链中游: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
中游企业负责将上游的零部件“集成为整机”,并为下游特定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整机这是当前技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国际巨头如特斯拉其Optimus机器人已进入百台至千台级量产阶段;国内则形成了多元化的企业格局:
全栈型如优必选、小米生态链企业(如宇树科技),从算法到硬件全链条布局。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S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训”)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完成物体干扰分拣任务)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 Walker 在中科馆“机器人大秀场”展示高难度瑜伽动作)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前方与游客互动)
硬件型如宇树科技(其H1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能方面表现突出),依托强大的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见长。
宇树科技产品系列
宇树的春晚上扭秧歌机器人
软件型如小米投资的千寻智能,专注于AI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
系统集成商他们根据工厂的实际需求,将机器人本体集成到生产线中,完成焊接、装配、搬运等特定工艺。
产业链下游:应用场景
下游是机器人技术的“价值实现地”,广阔的需求正驱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
工业制造
最成熟的市场,尤其在汽车制造(焊接、喷涂已高度自动化)和电子装配领域。例如,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产量约为36.93万台。
快速增长的领域,包括酒店配送、商场导览、楼宇清洁等。例如,优理奇的清洁机器人已与多家酒店集团和物业公司达成合作。
特种作业
在电力巡检、安防巡逻、消防救援等危险或不适于人类工作的环境中,机器人价值凸显。
医疗康复
手术机器人可实现精准定位。
家庭陪伴
潜力巨大的消费级市场,提供教育娱乐、养老陪伴等功能。
当前核心看点与挑战
量产与成本行业正从“实验室样机”走向“工厂量产”,降低成本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国产替代核心零部件仍是“卡脖子”环节,但六维力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精密轴承等领域的国产化正不断突破。AI与具身智能大语言模型正与机器人深度融合,使机器人能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从“专用工具”向“通用智能体”演进。应用场景落地技术最终价值在于应用。谁能率先在工业、家庭、商业等场景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就能脱颖而出。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