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黄金时代:这些不可替代的龙头股将主宰未来十年!
发布时间:2025-09-22 21:15 浏览量:1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商业化落地,2025年已成为“量产元年”,这个万亿级赛道正在诞生一批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核心企业。
2025年9月,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标志性事件:优必选一举获得2.5亿元大额订单,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纪录。
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联合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资本市场随之沸腾,机器人ETF单日“吸金”达5.29亿元,近10个交易日有9日获资金净流入,总规模突破200亿元。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转折。2025年被普遍视为“量产元年”,标志着行业从原型演示迈向规模化落地。
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正在加速行业发展。国家与地方层面政策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明确方向和资源保障,通过引导资金、优化布局,加速产业链形成与完善。
特斯拉Optimus项目技术迭代与量产计划,对全球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倒逼行业加速研发。
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幅达到125%,商用场景加速落地。
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含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4.18%。
人形机器人成本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比超过70%,是产业价值最集中的环节。这些企业凭借高技术壁垒构建了极深的护城河。
绿的谐波作为减速器领域龙头企业,技术积淀深厚,产品适配人形机器人,尽管受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影响业绩波动,但仍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来福谐波则凭借产品温升低、启动扭矩小的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据份额。
步科股份FMC系列功率密度高,在协作机器人应用表现优异;禾川科技也在加大研发,争夺市场份额。
行星滚柱丝杠作为关键执行部件,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实现突破。北特科技依托汽车零部件技术积累寻求突破;恒立液压凭品牌与研发实力拓展业务。
灵巧手成为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最后一环。据开源证券研报,灵巧手产业链中,行星滚柱丝杠、触觉传感器价值量占比居前,分别为43.32%和25.27%。
中游本体制造领域形成三大竞争阵营,各方凭借不同禀赋优势展开竞争。
传统机器人厂商升级代表优必选布局早,在教育、服务场景有成熟案例,具备完整研发生产体系。宇树科技以四足机器人为基础,人形机器人稳定性、灵活性突出。
车企跨界量产代表特斯拉凭借汽车领域技术、品牌与资金,规划Optimus规模化量产,冲击市场格局。
小鹏汽车旗下小鹏鹏行发布的PX5/Iron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参与P7+车型总装线实训。
科技巨头生态整合代表英伟达、华为等凭借芯片、算法优势,整合产业链资源提供技术与生态支持。
华为推出的“鸿蒙智联”机器人操作系统,已吸引了50多家机器人企业接入,实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控制器与驱动器领域龙头企业,产品线完善,性能稳定,服务多类机器人项目。公司在伺服电机领域实现国产化突破,单价降至千元以内,且性能与国外产品差距缩小至5%以内。
特斯拉供应链核心供应商,在热管理系统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价值量最高的执行器研发,已进入多个头部机器人厂商供应链体系。
凭借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成功切入人形机器人执行器领域。公司与特斯拉合作紧密,在线性关节、旋转关节等核心部件上具有量产能力。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领域国内龙头,产品适配人形机器人。公司突破日本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替代,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恒立液压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线性驱动器项目,将形成年产750根行星滚柱丝杆电动缸的生产能力。公司已设立丝杠事业部,滚珠丝杠、滚柱丝杠、导轨等部分样品在试制中。
“大脑”技术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决定了机器的智能水平和应用潜力。
科大讯飞凭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大脑”支持。公司的星火大模型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表现卓越,可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决策等功能。
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乐聚机器人,百度文心大模型与优必选合作优化任务规划效率,小米自研“Xiaomi Brain”系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大脑”。
宇树科技宣布开源旗下跨多类机器人本体的开源世界模型-动作架构UnifoLM-WMA-0。这是一个专为通用机器人学习而设计,其核心成分在于一个可以理解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遵循“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的场景递进路径。
当前,工业制造是核心突破口,聚焦汽车产线等柔性生产环节;商业服务正加速拓展,在无人零售、办公服务等场景验证价值;家庭服务作为远期目标。
投资者应关注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核心技术壁垒(如减速器、AI算法)、量产能力(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生态整合能力(与头部厂商合作紧密)。
中金公司建议关注产业价值量集中的环节:传感器(占成本25.27%)、行星滚柱丝杠(占成本43.32%)、减速器(占成本15-20%)。
风险方面,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估值风险以及政策变动风险。海外龙头厂商生产不及预期、场景需求落地不明确导致低于预期也是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逐步迈向万亿级别。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含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4.18%。
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变为现实。
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引领者。他们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股价上,更体现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重要贡献中。
收藏这篇文章,跟随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抓住未来十年的投资机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对人与机器人共存的未来展望!
- 上一篇:为啥在基层升个一级主任科员那么难?
- 下一篇:菜窑里的爱情:知青时代的“干柴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