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 向美而行——曲靖市第一小学的文明校园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4 09:58 浏览量:1
在曲靖市爨文化博物馆的对面,古色古香的爨碑亭映照着一所百年名校——曲靖市第一小学。从1918年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的初创,到如今跻身“全国文明校园”行列,这所百年名校以“美”为内核,构建起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美德与活力共生的教育图景。
以美为核:在方寸之间构建教育美学
学校将运动场、教学楼、行政楼划分为色彩鲜明的区域。校长李柱宽说:“‘德’是为人之本,它保障师生以健康的生命状态好好学习;‘美’是为人之品,它推动师生以美好的生命状态天天向上。”学校利用校园地面空间,精心打造地面游戏彩绘文化,把传统地面游戏“画”进校园,将校园空间转化为趣味运动场,让抽象的道德教育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
合理布局规划校园,以“德”字为核心,学校建筑分别命名为“崇德楼”“立德楼”“润德楼”“厚德楼”;精心打造校训文化、名人塑像、走廊文化等让文化的因子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一步一景观,一处一文化。
在“崇德尚美”的统领下,学校构建起“七维德育”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课堂“主阵地”,强化价值引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昂爱国“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突出文明“主基调”,涵养高尚情操;加强学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礼仪教育等常规教育;丰富劳动课程的实践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及食育、心育特色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搭建家校“连心桥”,形成教育合力,着力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德育教育模式”。美德教育成为流淌在校园每个细节的“隐性课程”。
历史为脉:让文化基因在童年扎根
校园里总会响起滇剧以及爨乡古乐的悠扬唱腔。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将地方戏曲纳入必修课程。六年级学生施卿怡在作文中写道:“第一次画上花脸时,我仿佛触摸到了爷爷奶奶的童年。”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源于学校对历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校内明代初期的斗母阁遗址和五百余岁依然繁花似锦的紫薇树,被转化为独特的教育资源。红色教育则展现出另一种历史维度。学校常态化开展红色研学,将红色基因根植在孩子们心中,通过重走长征路,红色拓印、品尝忆苦思甜饭、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学习本土文化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最直接的途径,在每学期的研学实践中,学校围绕“古鱼王国”“爨文化故乡”“红色沃土”等靓丽名片,开展深入的项目化实践活动,建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课程为翼:从文化浸润到科技智能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中,《笠翁对韵》的韵律与英文童谣的节奏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走近经典》《诗样芳华》《风清韵美》等校本课程构建起六年生生不息的诵读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古今自然、人文之美,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塑造着优秀的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热爱读书、慧读书、尊重读书的良好氛围,在校园内经久不散。
学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双管齐下,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科学教育成为了常态,也在各类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孩子们在学校仅科学教育系列就有35个兴趣社团,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科学教育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校长李柱宽说。近三年,学校在省级以上科技赛事中获奖人数达647人次。
共育为桥:家校社协同的美育生态
学校里常态化开展的“家长百家讲坛”;糕点师傅教授传统面塑,法官母亲模拟校园安全法庭,非遗传承人爷爷展示斑铜技艺……这种打破围墙的教育模式,源自学校对“教育共同体”的深刻认知。家长学校不仅传授育儿理念,更让家长成为课程开发者。
校本课程《食全食美》,融入到了学生的午餐中.....小学食育基地,将地方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从认识二十四节气食材,到设计营养餐单;从学习餐桌礼仪,到研究食物碳排放,食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绝佳载体。
向美而生:文明校园的范式价值
一系列国字头荣誉接踵而至: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首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验校、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但更珍贵的成果,或许藏在毕业生留言册里:“记得五百岁紫薇花开时,我们在它树荫下吟诵《诗经》。”“机器人大赛中,我们只得了二等奖,我哭得泪流满面,老师那轻声细语的安慰……”这些充满温度的记忆,正是李柱宽校长所说的“崇德尚美,与美同行,践行用心育人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引领师生过一种值得追忆的校园生活。”
从三师二十四字古训到“崇德尚美”新解,曲靖一小的百年之路印证着:真正的教育文明,不在于高楼广厦,而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美的浸润中自在生长。当教育回归育人本真,校园便成为文明生长的沃土——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教育最动人的风景。
曲靖融媒记者 邱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