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电源:电源技术赋能机器人升级迭代
发布时间:2025-09-18 01:34 浏览量:1
9月16日,AI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完成C轮融资,获超10亿美元承诺资金,投后估值390亿美元。Figure创始人在社交平台表示,Figure即将发布三项重大公告——未来三天每日发布一项。目前Figure人形机器人凭借全电驱架构、自主决策能力及供应链成本优势,已在工业场景实现初步商业化落地。
今天为大家讲解机器人电源。
机器人电源的定义与核心功能
机器人电源系统是指为机器人本体及各功能模块提供持续、稳定能量供给的核心组件集合。它不仅包含直接储能的装置,还涵盖能量转换、传输及管理的相关设备。根据《机器人本体电源线缆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机器人电源需满足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的动力传输要求,同时适配机器人运动部件的动态工作特性。
机器人电源的核心功能首先是能量供给的持续性,需根据机器人作业强度动态调节输出功率;其次是供电品质的稳定性,通过稳压、滤波等技术将电压波动控制在±2%以内,避免精密传感器及控制单元因电压骤变受损;最后是安全防护的全面性,需具备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过温保护功能,同时满足行业标准的阻燃要求,确保在复杂工况下的运行安全。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机器人电源的分类体系
1)按供电方式分类:
有线电源通过电缆直接从电网取电,如固定安装的工业机械臂多采用额定电压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配合伺服驱动器实现能量转换。其优势是持续供电能力强,无需考虑续航问题,但电缆的存在限制了机器人的运动范围。无线电源则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或射频技术实现能量传输,适用于洁净车间、危险环境等不便于布线的场景,但传输效率(目前最高约85%)和传输距离仍是主要技术瓶颈。
电化学储能型:电化学储能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其中锂离子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的优势,占据服务机器人和轻型工业机器人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其主流技术路线包括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前者能量密度更高,适用于对续航敏感的巡检机器人;后者安全性更优,多用于医疗及家用服务机器人。燃料电池电源作为电化学储能的重要分支,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燃料能转化为电能,具有续航时间长、零污染排放的特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工作温度低于100℃,启动时间短,已在无人配送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但高昂的催化剂成本及氢气存储难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
机械储能型:电源以超级电容为代表,其能量密度较低,但功率密度极高,充放电响应时间小于1毫秒,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启停、瞬时大功率输出的场景。超级电容的循环寿命可达10万次以上,且工作温度范围宽(-40℃-70℃),可与锂电池组成混合电源系统,实现优势互补。
新型储能型: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可太阳能供电,即采用柔性光伏板与储能电池结合,适用于户外巡检机器人;还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共振实现非接触供电,适用于洁净车间。
机器人电源的核心构成
机器人电源能量管理系统(EMS)中的硬件采集层包含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单体电压(精度±10mV)、回路电流(精度±1%)及电芯温度(精度±2℃)。控制决策层采用32位MCU或DSP作为主控单元,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估算电池剩余电量(SOC)和健康状态(SOH),并基于模糊控制策略实现充放电均衡管理。执行层由功率开关管、均衡电阻等组成,根据控制指令调节充放电电流,当检测到异常状态时,可在50毫秒内切断主回路,保障系统安全。此外,EMS还具备与机器人主控系统的通信功能,实现能量需求预测与动态分配。
机器人电源的关键性能指标
机器人电源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量密度决定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工业移动机器人要求不低于150Wh/kg,而无人机机器人需达到250Wh/kg以上;功率密度反映瞬时功率输出能力,例如焊接机器人等大功率设备需≥500W/kg;充放电效率直接影响能源利用率,主流锂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在85%-95%之间;循环寿命通常以容量衰减至80%为终点,工业级电源要求不低于2,000次循环;安全性通过热失控温度、短路电流响应时间等指标衡量。
机器人电源的应用与特点
工业机器人电源需满足高可靠性和恶劣工况适应性。以汽车焊接机器人为例,其电源系统需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在多台设备同时工作的车间环境中保持稳定输出;同时,电缆要具有耐磨性,能经受百万次以上的弯曲疲劳试验。为应对连续作业需求,部分高端工业机器人采用有线电源与超级电容混合供电方案,在电网电压波动时通过超级电容补偿瞬时功率,保障焊接质量的一致性。
服务机器人电源注重轻量化和快充性能。家用服务机器人重量通常控制在5kg以内,要求电源能量密度≥200Wh/kg,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换;餐饮配送等机器人需支持快充功能,采用快充协议与电池热管理协同控制,避免充电过程中温度超过45℃。此外,服务机器人多工作于人员密集环境,电源系统需通过较高级别的阻燃认证,并具备防漏液、防冲击设计。
特种机器人电源强调极端环境适应性。巡检机器人工作于高压输电线路或油田矿区,电源需具备IP67以上防护等级,且能在-30℃-60℃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水下机器人电源则需考虑防水耐压性能,通常采用金属密封壳体配合防水电缆。核工业机器人电源还需具备抗辐射能力,可采用辐射硬化处理的电子元件。
机器人电源行业的上游为核心原材料与元器件层,是产业链的性能基石。原材料以锂电池关键材料为主,三元锂(NCM)和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分别适配不同场景,搭配石墨负极、锂盐电解液及PE/PP隔膜;关键元器件包括电芯,电源管理芯片与功率半导体,以及传感器、连接器等,技术壁垒高且头部企业集中度显著。
中游是能量转换与集成中枢,聚焦电源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测试。设计阶段需根据机器人各模块电压电流需求选择合适拓扑结构等;制造过程涉及原理图绘制、PCB布局及元件组装,需遵循大电流路径优化、热设计等工艺规范;测试环节则围绕效率、纹波、温度等指标开展验证,确保电源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与适配性。
下游为能量应用场景终端,覆盖各类机器人细分领域。工业机器人要求电源具备高倍率放电与抗干扰能力,以应对电机启停的瞬时大电流;服务机器人注重电源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满足室内长时间运行需求;特种机器人如巡检、医疗机器人,则需根据特定环境强化防水、抗震等防护性能,形成差异化的应用需求体系。
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与中国机器人用电池出货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2024年,全球与中国包含人形及其他专用领域机器人的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0.0GWh和6.8GWh。预计到2030年,全球和中国机器人领域电池出货量有望分别增长至68.9 GWh 和45.4GWh。
机器人电源发展呈现技术多元融合与场景深度适配的趋势。电池领域,半固态电池凭借 300Wh/kg 能量密度和 170℃安全阈值率先在人形机器人普及,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加速建设但成本仍是量产关键瓶颈。无线充电通过动态耦合共振技术实现 ±15cm 偏移下 93% 效率,使 AGV 有效工作时间提升 40%,特斯拉 Optimus 等机器人已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AI 电源管理系统如 Xyber-BMS 通过场景化能耗预测优化续航,配合氮化镓芯片将转换效率提至 98.5%,电源体积缩减 30%。柔性结构电池实现能量存储与结构支撑一体化,模块化设计与 IP69K 防护则适配工业、医疗等多场景,推动机器人向高效、安全、泛在续航演进。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