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解剖300名胰腺癌死者,发现:原来患胰腺癌的人,有7共性
发布时间:2025-09-23 15:55 浏览量:2
上海交大团队解剖了300名胰腺癌死者,给医学界丢下一颗重磅炸弹:原来患胰腺癌的人,竟然有7个惊人共性。
不是偶然,也不是命运,而是一个个被忽视的小习惯、一场场被低估的炎症、一次次被误解的发作,最终汇聚成了这场“沉默的谋杀”。
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不是因为它最凶,而是因为它最会藏。超八成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而早期胰腺癌,连医生都难以察觉。
它不像胃癌会疼,不像肺癌会咳,它更像一头“潜伏在身体深处的黑豹”,等你察觉时,它已经扑上来了。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吃什么都“犯堵”,不是胀气就是腹泻,跑了消化内科、做了肠镜胃镜,指标都正常,可人就是瘦了、乏了、饭也不想吃了。研究显示,早期胰腺癌患者中约有65%反复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但查不到明确病因。
这是因为胰腺是个“隐身”器官,藏在胃后、十二指肠旁,它的主要工作是分泌胰液,帮助分解蛋白、脂肪和碳水。
胰腺一出问题,脂肪吸收最先受影响,病人开始出现油脂泻——大便像浮油一样漂在水面,颜色浅、味道重。这种情况往往被误以为是胆囊问题,直到肿瘤拖大,才真相大白。
不是所有癌症都和遗传有关,但胰腺癌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一家至少有两个一级亲属曾患胰腺癌,那么家族成员的发病风险将比普通人高6~9倍。
2023年《中华肿瘤杂志》刊载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发现有胰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病年龄提前了近10年。
这类人群常常身体素质不错,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胖,但胰腺癌却像“定时炸弹”一样悄悄埋在基因里。建议这类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胰腺高分辨B超或增强MRI检查,并监测CA19-9等肿瘤标志物。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胰岛出了问题,吃点药、控制饮食就行了。但你知道吗?约有20%的胰腺癌患者,发病前1~2年突然被诊断出糖尿病。而这类糖尿病,往往不是胖子得的,而是瘦子,甚至越来越瘦。
这是因为癌细胞破坏了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骤然升高。更诡异的是,这类糖尿病对常规降糖药反应差,胰岛素抵抗明显、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更高。
如果你或家人本来血糖正常,突然在短时间内得了糖尿病,并伴随体重下降、疲乏、食欲减退,一定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尽快做影像学检查。
烟,不只是伤肺,它还伤胰。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通过血液进入胰腺,诱发慢性炎症和DNA突变。研究发现,长期吸烟者胰腺癌发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到3倍。而如果每天吸烟超过20支、超过20年,这种风险会飙升。
不少患者在确诊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早知道戒烟,不就躲过这劫了吗?但到胰腺已经被肿瘤“吃空了”。所以不是我们医生啰嗦,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把肺戒了、把胰腺赔了”的人。
有一种疼痛,病人一听就皱眉头——从上腹放射到后背,像刀割、像火烧,吃止痛药都不顶用。很多人以为是胃病,其实是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最危险的“前奏”之一。
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发展为胰腺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3倍。尤其是那些常年喝酒、暴饮暴食、胆囊有结石的人群,胰腺反复发炎,最终形成“癌变土壤”。
如果你已经有慢性胰腺炎史,请务必做定期影像随访,尤其关注胰腺实质结构变化、胰管扩张、局部钙化灶等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切不可拖延。
听起来像玄学,但这事真有科学依据。胰腺是高度依赖生物钟的器官。2022年《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一项基于上海人群的研究指出,长期夜班者胰腺癌发病率比普通上班族高出约40%。
原因在于,昼夜节律紊乱会干扰胰岛素调节、影响胰腺细胞增殖周期,增加细胞突变机会。再加上夜班人群饮食不规律、应激激素紊乱、睡眠质量差,这些都给胰腺“添堵”。
如果你是医生、护士、出租车司机、工厂倒班工人,请尽量保持白天规律进餐,夜班后保证7小时以上深度睡眠,并定期体检。
如果你连续3个月体重下降超过5%,而你没有改变饮食或运动方式,请务必当回事。这不是“瘦得健康”,而是“瘦得可怕”。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体重下降,原因是胰腺功能下降,营养吸收障碍,加上肿瘤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加速肌肉和脂肪分解。很多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叙述:“我没怎么吃少,就是越来越瘦。”
这类瘦,不是“控制饮食”的结果,而是代谢被肿瘤劫持的信号。一旦出现,要立刻做腹部增强CT或MRI,排查胰腺、胃、肝脏等器官的隐匿病变。
我们常说:“胰腺癌不是突然来的,它是悄无声息地谋划多年的。”但这句话的另一面是:它其实给过信号,只是我们没听懂。
如果你身上符合以上任意两个共性,哪怕你现在觉得“没事”,也请认真面对,别等到身体叫停,才开始后悔。医学不是用来吓人的,它是用来提醒你的——提醒你别浪费被忽视的机会。
胰腺癌的生存率虽然低,但它不是完全没得救。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达30%以上。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给自己一次“提前发现”的机会。
别让忙碌、忽视、侥幸心理,变成了你和家人之间最遗憾的距离。胰腺癌最怕的,不是药物,不是手术,而是“你不把它当回事”。
请胰腺从不吭声,但不代表它没有在求救。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胰腺癌患者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相关性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4):312-317.
[2]刘志强.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联系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2,27(8):683-687.
[3]周丽.生物节律紊乱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5):4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