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突然暴雷!香港廉政公署出手,10人被拘捕,李泽钜不敢露面
发布时间:2025-05-24 12:42 浏览量: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港口事件才刚刚告一段落,李嘉诚就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次香港廉政公署直接出手,长实集团藏不住了。
令人惊讶的是,集团丑闻曝光后,作为长实集团股东大会主席的李泽钜,不仅在股东会议上不敢露面,甚至至今都未作出澄清或解释。
长实集团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家的未来还有可能逆风翻盘吗?
李嘉诚家族的日子最近可不太平,香港楼盘被查出“缺斤少两”,百年金字招牌眼看就要蒙尘,信任这东西一旦裂了缝,就怕真的塌方。
这位曾经的华人商界传奇,连同他一手打造的帝国,似乎真到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渡口,而摊上大事的恰恰是观塘安达臣道那个“港人首置盘”。
此项目不光名头好听,还是香港政府牵头帮年轻人“上车”的重点民生项目,长实集团2020年更是砸了近五十亿港币拿下,说要建差不多三千户,里头一千户还得以市价八折卖。
原本这该是积口碑、送温暖的好事,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谁能想暖心工程转眼成了闹心工程,钢筋数量严重不足、所处位置不对,质量问题相当扎眼。
5月21日,随着廉政公署的调查,结果发现毛病出在分包商身上,偷工减料就算了,甚至对监管工程人员还用上了行贿手段,简直“罪大恶极”。
这帮人为了多刮点油水,竟用红包和礼物开路,高级餐厅、夜总会里好酒好菜伺候着,愣是把项目监督人员给“摆平”了,以此换取对钢筋工程质量的宽松监管及文件造假。
在他们的操作下,整整六栋楼的钢筋都出了幺蛾子,但最令人震惊的还不是钢筋的问题,案件的曝光不仅让李嘉诚旗下的房产集团信任受损,更让整个香港房地产行业陷入了危机。
从长实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到分包商,再到那些监督人员,香港廉政公署共抓捕了十名嫌疑人,消息一炸开,香港社会可不干了,民众议论纷纷。
要知道买房对普通人家那是一辈子的寄托,更别提这种政府补贴的“首置盘”,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安家梦,现在好了,不光是钱打了水漂,对政府、对开发商那份信任算是塌了一大半。
长实那边说会“高度关注”,支持调查,初步质检也做了,正跟业主谈后续,但这套“标准公关辞令”在汹涌的民意面前,显得轻飘飘的,没啥分量。
毕竟这也不是长实头一回在项目上栽跟头了……
视线转到内地成都,长实集团同样有个头疼不已的“南城都汇”,这项目从2004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花二十多亿拿地算起,硬是拖拖拉拉开发了二十年。
五千多套房子卖得那叫一个慢,成了当地房产圈里的一朵“奇葩”,为了扭转局面和记黄埔当年玩起了“捂盘惜售”那套老掉牙的把戏。
把项目切成八期慢慢磨,指望搭着房价上涨的快车,把利润吃到骨头渣都不剩,起初这招确实让他们甜头没少尝,可这种做法也把开发节奏拖得稀烂,影响了市场供应。
等到2020年,房地产市场风向急转直下,长实集团赶紧把这“烫手山芋”溢价三十多亿港币甩给了禹州集团和成都瑞卓的联合体。
但接盘的这两家也没能把项目盘活,反而因为内部掐架,开发直接撂挑子了,如今“南城都汇”七、八期主体倒是都封了顶,可房子却无人问津,项目公司自己还欠了一屁股债。
单单是税务局的税款加滞纳金就高达二十八亿,这哪里只是一个项目的失败,分明是给那些只顾眼前三瓜两枣,罔顾市场规律和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狠狠敲了一记警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为了躲避舆论,还是没想到解决的方案,身为长实的主要负责人李泽钜却久久不敢露面。
就在香港楼盘丑闻曝光的次日,也就是5月22日,长实集团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李嘉诚的长子,大会主席李泽钜,人却没到现场,全程通过视频连线。
当谈到集团经济前景时,他表示“小心驶得万年船”,世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今年不敢做预测,他说了财务实力,说了专用资金,可对大家最关心的工程质量问题愣是没给个准话。
这种避重就轻的姿态,让外界对长实集团的管理层,尤其是李泽钜这位“太子爷”的危机公关能力,心里不禁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小心驶得万年船”当然是金玉良言,可船都快触礁了,光强调船体结实有啥用,不解释为啥会偏航,以后怎么避开暗礁,这能服众吗?
这番景象,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李嘉诚面对风浪时的从容布局,两代人一对比,继承者肩上的担子和面临的考验显然更重了。
早前长和集团想卖掉旗下的港口资产,结果被中国商务部一纸公文给明确叫停了,但长和似乎没死心,又琢磨着搞“分拆销售”的迂回套路。
甚至传出拉上了贝莱德集团和一家意大利公司,想绕开监管的眼皮子底下行事,对此有关部门回应“不得以任何方式逃避审查”,甚至撂下了“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的狠话。
这一下,长和才算暂时按下了那点小心思,有意思的是,当李嘉诚看演唱会时被人逮住问港口交易的事,他本人惜字如金,反倒是身边的红颜知己周凯旋出来解围。
一句“李先生已经退休了,他很难得出来一次”,轻巧地用“退休”二字,把李嘉诚从舆论漩涡里摘了个干净,这份临场应变,倒是一如既往的精明。
而长和集团呢,在印巴冲突的背景下也迅速调整了姿态,发公告称“交易不会在任何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见风使舵的灵活,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确实是商人本色。
但这一连串的操作,也让外界看得更清楚,在国家利益和监管红线这条底线面前,任何商业上的“小九九”都可能踢到铁板。
那么,从地产到港口信任连环失守,李氏这块金字招牌还能亮多久?
不管是香港楼盘的偷工减料,还是成都项目的长期烂尾,抑或是港口出售的风波不断,这些无疑映照出李氏商业帝国在信誉和经营理念上正在面临的挑战。
“港人首置盘”事件,直接捅破了普通民众对长实集团,甚至对整个香港地产业的信任泡沫,要知道李嘉诚发家靠的就是地产,如今看家本领都出了这么大纰漏,这影响可就深了。
想当年,李嘉诚以其神准的商业嗅觉和“永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精明形象,赢得了无数赞誉,其家族企业也因稳健和超强盈利能力备受追捧。
可现在,无论是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社会责任拷问,还是在监管边缘反复横跳的商业操作,都在一分一毫地蚕食着那份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信任。
投资者或许还在盯着股价的短期起伏,但对这家企业的长期信心,无疑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李嘉诚家族和他旗下的长实、长和,确实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外部的大环境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老百姓的期待也变了,怎么挽回声誉,怎么重建信任,怎么在新的商业伦理和监管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李泽钜作为接班人必须给出的答案,更是这个曾经辉煌的商业王朝能否续写传奇的关键,未来的路,恐怕远不像过去那般,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时代变了,玩法也得跟着变,再大的船,要是不懂得及时调整航向,也难保没有搁浅的风险,李氏家族能否在这场风浪中逆风翻盘,我们且等着。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2025-05-23
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一楼盘涉贪污造假、偷工减料,香港廉政公署:拘捕10人!公司回应!长实去年净利大降,李泽钜: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