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下联更经典但令人十分尴尬
发布时间:2025-09-24 05:36 浏览量:2
对联这种东西,谁说只是文采的舞台?其实更像是斗嘴时的暗器。字数不多,却能藏刀带刃,而且绕个弯连骂人都讲究方法,谁听懂算谁倒霉。清朝有桩小事就挺有味道。一个地主,家底殷实,天生爱显摆也爱收租,日子到年关,他自信地找来了在当地颇有些文气的书生,想让他写幅红火的门联,讨个吉利。
地主这人平日爱占便宜,像老狐狸,动不动挥金如土,真正花给佃农的却甚少。怨气积久,大家敢怒不敢言。书生明白这里头的来龙去脉,但脸上并没露声色,按照请托,提笔就写了。纸上跃出七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唰唰落款。地主见这手笔特别,觉得新鲜,口中连声夸,哪里懂得其中的玄机?
下联出来,“孝悌忠信礼义廉。”地主心头更美:你果然没让我失望,还把做人美德全都写上,合该我家得此好兆头。对仗虽不工整,气势却足。堂屋正中这副联贴上,天天门前人来人往,倒也闹腾,谁都夸地主有文化。谁真懂里面那意思?他哪有心思管!
等到地里头事儿消停了,又有秀才来宅里做客,随手一扫,愣了几秒。马上让人摘下来。地主闹不懂,这小纸条有什么忌讳。秀才抬手点了点头,说你这是“忘八缺耻”,只问这家主子受得了不?地主猛地一拍桌子,差点翻了天。追问才明白,这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字不见,就是“忘八”;下联把“耻”漏下,正是“无耻”,合成一句,意思清清楚楚,“无耻的王八”。地主当时脸上三分红七分青!
气急不过,也没找到书生算账。倒好,书生这会儿早已背包赶考,脚底抹油就走远了。事情到这,也就算揭过。地主又能拿谁说事?可这事传开了,邻舍都记得,谁还敢去那家做东道主?他们心里头怕沾上晦气,但也暗暗觉得痛快。
其实不止这个年代喜欢拐弯骂人,明朝更能耐。另一个故事,一样刺溜。吕姓商人本事不大,胆子倒大。他年轻时走的那些门道挺脏钱,但架不住能耐,真让他发了家。只是命运怎么讲,他偏偏晚年才得了个女儿。
这个女儿被惯得叛逆,性子什么都顶着来,出了名的难缠。说是小魔王,也不夸张。她要的东西,哪件不是大张旗鼓地闹?吕老爷有几个钱,愣是全堵了过去。按理说,孩子叛逆长大自会收敛,可她倒好——年岁一多,嚣张劲愈发明显,甚至有点底线都不要。坊间风言风语,沸沸扬扬,谁都说吕家姑奶奶不是个好名声。
这下,轮到吕老爷发愁了。可是,这种事,掩饰是没用的。媒婆们听说要招女婿,都跑比兔子还快。吕老爷舍不下老脸,每次见媒人都添码加钱,许诺谁娶了女儿银子满箩。这个谁会信嘛?可白银万两的价钱刚放出去,偏有不靠正经路子的衙内来凑热闹。
这位叫徐的主儿,本来家里有几分家底,可惜吃喝嫖赌瘾太深,败掉家业还嫌慢。听说吕家贴银子招婿,这冤大头他做得心安。连着几日,进吕府走动得也勤。两家虽然互看不顺,但都觉得凑合就是将就,哪儿还谈理想?
很快,婚期就定下。街坊邻居全来凑热闹,喜庆气氛全靠人堆。有人送喜被、有人送牛羊,偏偏有一个读书人送了副装裱得极漂亮的对联,也没留个名头,交差转身走,神色古怪。待新人揭开细看,那上联写着:“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下联补一句,“徐家工自,邪人多过正人。”
两家人都看呆了。稍微会拆字的,立马明白,吕家这位“下口大过上口”意指不检点,徐家徐公子的“邪人多过正人”说是人品不过硬。一下全捅破了。这对联于人于己,是诛心之言。热闹刚刚起来,立马气氛降到冰点,宾客还得微笑装作没看见。
对联这玩意,表面简单,实际上机关重重。说穿了,就是“会说话的人,哪怕只用几个字,也能让你哑口无言!”可仔细想想,这种言语阴阳怪气的方式,真比当面掀桌子管用吗?有时候,骂出口气倒痛快;有时候,反成了圈套。
历史上的“对子骂人”并非偶一为之,彼时文人口舌都利,偏要绕着弯才高明。安徽祁门流传一事,旧族有个自诩清高的绅士,总爱摆架子,村中的穷书生忍不过,写下对联“饮酒不醉真君子,持斋无情假罗汉”。可谁也说不准,对方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为骂而骂,大众未必买账。
有人偏爱这种纸上的较量,觉得比刀剑拼杀安全。文人介意颜面,又怕直言受罚,只能寄情对联,一来回敬,二来自我解嘲。其实弄多了,未免落了把柄,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小家子气。可在当年,能写出语带机锋的对子,还是要有点胸中墨水和胆气。对联能影射时代,也能伤人。谁信?
有个数据,明清时期地方戏与对联套路交杂,江南等地主人家门口贴讽刺对联风靡,80%为影射上层富商、地痞无赖。权威史料证实,光是徽州大族被写进对子里的黑历史就有好几页,可见这玩意流行程度。
不过,站在当今,非要说对联只是某种道德抵抗好像又有点夸张。那些暗藏机锋的句子,翻来覆去,有时候没啥营养,全是一时爽快。可时代不同了,人们笑谈一下,权当饭后谈资,谁还真信字面上这点讽刺能改变现状?
矛盾也就这样产生。你说对联是一种反抗?有人会讲,实际上不过是嘴皮子游戏,解气能有多长久呢。可要真让文道合一、现实共鸣,哪个又会抱怨文人太刻薄?哪里又真有绝对的褒贬?
当然,这些故事的主角,地主也好,商人也罢,谁都没少体验过文人的嘴上薄凉。有人说文人心黑,但反过来看,没有这样的灰色,历史少了很多滋味。现在再谈这些对子,是不是有点拿别人的伤疤当乐子?
总归,短短数语,既能送祝福也能结冤仇。用得巧了,能让人拍案叫绝;说得糙,其实也不稀罕。但换个角度,如果人人会写对子,抒发不满,骂人于无形,是不是社会和谐了?没个准头。
所以,几句对子,记不住也罢。谁会在意骂到耳根又能如何,反正开口一笑,日子照过,谁说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