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天舆地:从学贯天人到江湖术数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5-09-23 19:10  浏览量:2

青囊秘术,自晋代郭璞首倡,至唐末杨筠松而大行于天下,其间千五百年,薪火相传,皆赖文人墨客、博学鸿儒以承其脉。

夫堪舆之术,肇自上古,成于晋唐。考其源流,首推郭璞景纯,彼乃两晋之际第一流之文学大家,诗赋冠绝当代,训诂之学独步天下,更通阴阳历算,其所著《葬书》,开宗明义提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之旨,为后世风水学理奠万世之基。然观璞之生平,非专事堪舆者也,其学贯天人,术通古今,堪舆不过其博学之余绪耳。

及至唐末,杨筠松叔茂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本为朝堂司天监之职,因其学识渊博,故能携宫廷秘术南下赣州,授徒传艺,开民间堪舆之先河。杨公一生著述颇丰,有《疑龙经》、《撼龙经》等传世,其术精于形峦,后世尊为“形势派”之祖。然考其生平,十七岁即登科及第,幼习诗书,乃是正经科举出身之士大夫。

杨公门下三大弟子,曾文辿、廖瑀、刘江东,皆非目不识丁之徒。曾文辿“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廖瑀“年方十五就读四书五经,乡人称其‘廖五经’”;刘江东亦为文学之士。此三人者,本是读书种子,因缘际会,始从杨公习堪舆之术,遂成一代大家。

两宋之际,堪舆之学更与理学相表里,赖布衣文俊,曾任北宋国师之职,虽后来流落江湖,然其学问渊博,所著《催官篇》等书,融易理天文于地理,非寻常术士所能为。传闻其《青乌序》传至刘伯温,伯温凭此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可见其术之精。

南宋傅伯通,进士出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位称上柱国,幼与邹仲容同师廖金精,后又得师赖文俊传《催官法》。北宋灭后,朝廷南渡,傅伯通受命察看地形地势,为南宋选取建都地址。其建言杭州虽为要冲,然“雄实两弱,只宜为一方巨镇,驻跸仅促偏安,不可作百世京畿”,南宋据此改杭州为临安,定为首都。观其奏对,非但精于堪舆,更通政治经济之大体,此等见识,岂是未受教育者所能具?

元代虽短,然亦不乏饱学之堪舆家。据《江西通志》载,元末明初之际,赣南地区有刘秉忠者,本是儒生,后习堪舆,其术精微,影响及于明初都城规划。此等人物,皆是读书明理之士,将儒家修齐治平之理想,寓于堪舆实践之中。

明清两代,堪舆学大行于天下,学者辈出,著述如林。然观其代表人物,多数仍是文人出身。明初刘基伯温,佐朱元璋定天下,其堪舆之术不过其余事耳。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乃是第一流之学问家,非江湖术士可比。

明代中后期,有徐善继、徐善述兄弟,著《地理人子须知》,集前人堪舆学之大成。二人本是江西德兴之儒生,因父母丧葬之事,乃潜心研究堪舆,遍历名山大川,考证古墓名宅,三十年乃成此书。观其著作,引经据典,考据精详,完全是学者风范。

清初蒋大鸿,名平阶,原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不仕,专攻堪舆。其著《地理辨正》,发明“玄空飞星”之理,影响后世极深。蒋氏不仅是堪舆家,亦是诗词名家,有《支机集》传世,文采斐然。同时期叶泰,字九升,著《山法全书》、《平阳全书》,亦为秀才出身,其学以儒家义理为宗,反对怪力乱神之说。

清代中期,沈镐著《地学》,姚廷銮著《阳宅集成》,张心言著《地理辨正疏》,皆是科举出身之文人。尤其张心言,以易理解堪舆,创“六十四卦飞星”之法,若无深厚易学功底,断难为此。

及至民国,堪舆之学虽渐趋世俗化,然其代表人物,仍多受传统教育。白鹤鸣先生“自幼精研风水、八字、易经、相理、择日”,其著作等身,至2012年已出版原创书籍达120册。然观其学问渊源,仍是传统师授与自学相结合之路数。

民国时期,李定信老人,193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6期,中国古文化功底十分厚实。年轻时接触杨筠松堪舆秘籍后,始矢志不渝地研究堪舆。李先生认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堪舆文化要从科学文明的角度去发掘整理”,其著作《中国罗盘49层详解》畅销东南亚,并曾多次应邀赴泰国讲学。李先生之学,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眼光,实为承先启后之人物。

又如《九砂九水》(亦名《二十四山经》)的作者李湘生,乃民国风水宗师,其学传至后人。该经文内容深奥,若非有相当学识,难以理解运用。如经中云:“离艮兑乾四卦水,为吉水。巽震坎坤四卦水,为凶水。巽震坎坤,高埠桥路,为吉砂。离艮兑乾墩埠路庙,为凶砂。” 此等学问,需有相当易学基础,方能登堂入室。

观民国时期之堪舆大家,虽已不如前代之多儒生出身,然其学问传承,仍有体系,非今日街头术士可比。

今观世之所谓堪舆师,多有未尝读书明理,徒记几句口诀,便敢妄谈吉凶者。彼等不过籍此谋食,何尝真知堪舆之奥义?《相宅经》有云:“门高胜于厅,后代绝人丁;门高过于壁,其家多哭泣。” 又云:“门柱不端正,斜欹多招病,家退祸频生,人亡空怨命。” 此等歌诀,固是经验之谈,然若不明其所以然,徒以形似断吉凶,则难免谬以千里。

今日堪舆界之乱象,于谢权奕之故事中可见一斑。谢氏初为民间术士,虽有所长,然终不免为商业所裹挟,其中得失,颇堪玩味。或有术士,不顾因果,为富不仁者布局求利,此已失堪舆之本旨。昔有风水先生故事:富户张乡绅请风水先生点正穴,先生初以“替人看正穴阴宅,如若点了正穴必遭天谴”为辞。后经不起金银诱惑而点穴,果致目盲,而张乡绅家族虽一时兴旺,却因横行乡里,终至败落。此虽小说家言,亦可见传统观念中,堪舆与道德之不可分离。

今人每重术轻道,不求甚解。如《相宅经》中“二家不可门相对,必主一家退”之说,今人只知避忌,却不思其理。实则古人之所以忌门门相对,既是避免气直冲,亦是考虑到邻里相处之隐私与和谐。今若不明此理,一味迷信形式,便是舍本逐末。

然则今日岂无真才实学之堪舆家乎?亦非如此。如三僚堪舆文化传承人曾庆华,字牧之,为杨筠松第三十九代嫡传弟子,来自江西兴国三僚村,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学士学位。曾氏“自幼受家族影响,师从家父学习堪舆理论及技艺”,且“博取各流派之长”,成立“毓錀堂·三僚杨公弟子学院”,培养大量堪舆弟子。观其案例,如广东省清远市阴宅风水、赣州市小区安放大门等,皆有明确数据记录与应验反馈,此非街头术士所能为。

又如兰方玉,号云中龙居士,研习阴阳宅风水三十余载,强调“正统师传”与“验证开悟”并重。其著作《兰方玉实战风水录验经典百例集解》记录亲身经历之案例,包括“寅时葬卯时发例证,寅日葬卯日发例证、早葬暮发例证”等,可见其术之精。兰氏直言:“如果没有正统的杨公风水真法师传,即使智过万人,靠己无师自学自悟,真伪不辩,自学到老,行将就木的那天也难以达到以上所说的境界。” 此真经验之谈。

盖堪舆之学,非仅口诀法术,实融汇天文、地理、人事之大学问。昔人云:“一等地师观星斗,二等地师看水口,三等地师满山走。”若能观星斗而知气运流转,非通天文历算者不能为。今人但知“满山走”而已,等高者寥寥无几。

余观古今堪舆大家,莫不是读书明理之士,或是家学渊源,或是师承有序,更兼自己勤学悟道。如《相宅经》之类古籍,虽托名黄帝,实是历代智者于人居环境之经验总结。其中虽不免有迷信之处,然其核心仍是古人对自然规律之认识与尊重。

今人习堪舆,当以古人为法,首重读书明理,次则求师指点,再则实地考证,如此方能得其真髓。若只求速成,记几句口诀便自称大师,非但不能造福,反足贻害社会。此事关系非小,因堪舆之事,关乎人家兴衰,岂可轻率?

夫堪舆之道,实为传统文化之精华,惜今人多误解其义。吾人当以科学精神研究之,以人文关怀实践之,使此千年绝学,不致湮没于世俗化、商业化之浪潮中。诚能如此,则堪舆之学或可重光于当世,再续唐宋之盛况。

嗟乎!青囊有真诀,不在口诀形式间;杨曾虽已远,正道依然在书香。

乙巳秋分前夜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