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晚年:倒行逆施,屠戮臣民,差点搞崩一手创建的后金
发布时间:2025-09-24 10:17 浏览量:1
天命十一年(1626年),是后金立国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八月十一日,老汗努尔哈赤去世,冬季,后金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雪灾,农业崩溃,粮食飞涨,以至于后金的粮价一度飙升到八两银子才能买到一斗米的地步,而一头牛,则需要一百两银子。
除了粮食,后金各种物资价格也迅速涨价,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情况,以至于不少女真人居然叛逃到明朝。
按理说,后金物资如此短缺,新上任的大汗皇太极理应积极想办法从府库里拿出物资赈灾才是。
可皇太极心里也苦啊,堂堂一国府库,连最基本的棉布都不足一千匹,更别说其他物资了。
要知道后金已经立国十余年了,府库物资为啥还不如地主老财呢?
皇太极画像
罕见的雪灾是一个原因,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努尔哈赤在晚年的折腾——倒行逆施,屠戮臣民,尤其是杀无谷之人,差点把自己建立的后金给搞崩了。
当然,一开始,努尔哈赤其实做的还是不错的。
作为大明的前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深知女真人和汉人的差距,也知道人口才是一个政权最大的财富,所以早期的努尔哈赤还是非常吸引汉人来的。
恰好,万历派往辽东的税监高淮在辽东胡作非为,不堪压迫的百姓就纷纷逃到努尔哈赤那里,日后为努尔哈赤建言献策和征战的刘兴祚、刘兴治一家,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女真的。
如此大量的汉人投奔,以至于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后金内部出现了大量汉人中低层军官,很显然,这些人或者他们的父辈,就是在这一段时期投奔努尔哈赤的。
而后努尔哈赤起兵,那就更重视汉人了。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抚顺之战后,努尔哈赤告诫女真人,不能伤害俘虏,也不能掠夺他们的财富,除此之外,还要给他们生活物资,确保他们能够在辽东安稳的生活。
努尔哈赤画像
根据规定,除了要归还俘虏的财物之外,每户还给予两头大母猪、四条狗、五只鸭、十只鸡,至于器皿等一应物件也通通发下去。
而谁来管理他们呢?则是投降来的游击李永芳。
换句话说,此时的汉人在辽东依旧过着原先在明朝的生活,管理他们的还是以前的人,加上努尔哈赤出手大方,给房给地给牲口,只要按时交税即可,生活远比在辽东好很多。
不得不说,初期努尔哈赤的汉人和女真人分居的策略还是不错的。
汉人自己聚居交税,派汉人官员管理,女真人出征,其实还是两全其美的,况且辽东汉人原本就是明朝的军户,一旦生活安稳,加上后金的军功奖励,不少人肯定愿意从军的。
但不久,努尔哈赤就颁布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政策:女真人和汉人同住。
两个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同住,必然会产生激烈的民族矛盾,很显然,努尔哈赤他们只爱看《三国》,不爱看史书,完全不了解十六国至南北朝的历史。
明明各自生活挺好的,为啥努尔哈赤非要让他们强行住在一起呢?
一方面是之前一统女真的时候,发现将各个部落打散捏合在一起效果不错,一方面,还是防范汉人。
先说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这事。
在起兵之前的三十多年里,努尔哈赤一直忙着征讨女真各个部落。
女真各个部落
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女真内部的厮杀斗争由来已久,彼此之间互相对立和仇恨,从来就没有觉得,大家是一个民族,就该和睦相处的说法。
本来女真各部生活的好好的,平常大家进水不犯河水,谁知努尔哈赤居然将他们一一征服了,问题是,大家斗争了几十上百年,彼此都有深仇大恨,如何才能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呢?
努尔哈赤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将各个部落打散编入,共同生活,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将这个部落编入各旗,和原部落一起生活,一起从军,让他们快速融入其中。
虽说女真内部仇杀和对立,但本质上,大家的生活方式其实都差不多,尤其是文化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虽说金国也是女真人建立的,但隔了几百年,文化彻底断绝了不少,大家是不是同一个祖宗还不一定呢。
而现在女真人的文化和历史,又都是靠努尔哈赤来书写,形成民族记忆后,新部落其实融入的非常快的,基本没遇到什么问题。
统一女真
这让努尔哈赤产生一个错觉,既然女真各个部落能打散编入融入其中,那么汉人和女真人也可以。
在这个基础上,努尔哈赤颁布了同住的政策,结果不仅没能达到预期,反而恶化了汉人和女真人的矛盾。
汉人是农耕民族,女真人是游猎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一样不说,就连文化上差距也特别大。
女真大家文化水平都差不多,而汉人,在文化层面上是远高于女真人的,汉人不能接受女真人的认知,而女真人在短期内,也没法在文化上达到和汉人那样的层次。
这么一来,双方不仅不能融合,反而住的越久,双方的自我认知感反而越强,而此时的女真人又是后金的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那么欺凌汉人的情况自然就会发生,汉人的生活境地日益变差,随之而来的就是双方民族关系的恶化。
另一方面,努尔哈赤骨子里是不够信任汉人的。
尽管努尔哈赤表现出一副对汉人也要重用的形象,但他真正信任的,就是像刘兴祚、佟养性这种早早就来到女真人中的汉人。
这些人,已经来了女真部落二三十年,早已融入女真这个群体,甚至可以说女真化的汉人。
但这样来的汉人很少,目前女真内部绝大部分汉人,都是后金在战争中俘虏来的,而且努尔哈赤又深信绝对的忠诚,希望汉人真正心服口服。
可刚投降的汉人军官和百姓,对明朝还有感情,对后金持观望态度是很正常的。
李永芳是明朝第一位投降后金的边将
可惜努尔哈赤无法接受他们的观望态度,认为投降的汉人,是绝对不能对明朝有任何一丝的感情,比如李永芳就被努尔哈赤训斥过:“尔等以为明帝久长,而我则为一时耳!”
事实上,李永芳留在明朝的家属亲戚,很多都被处死,注定是回不了明朝的,肯定会死心塌地待在后金。
可这样一个没有回头路的人,努尔哈赤都要训斥一番,而李永芳算是目前在后金地位最高的汉人了,可见其他汉人,努尔哈赤也从未真正信任过。
努尔哈赤都这个态度了,其他女真人自然有样学样,导致女真人和汉人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辽东军户本身就民风彪悍,受到欺压汉人自然起来反抗。
从天命六年(1621年)开始,汉人就在肉、井水里投毒来毒杀女真人,或者杀死落单的女真人。
都出现互相仇杀了,努尔哈赤还没有引以为戒,反而认为自己的政策没问题,是执行出了岔子,也是汉人不归心的体现。
于是,在混住的基础上,让女真人监督汉人。
本来女真人就是统治阶层,让他们监督,反而让他们更容易的欺负汉人,局势开始失控。
努尔哈赤时期疆域
到了这里,努尔哈赤总算意识到女真和汉人混住是会出现问题的,只是他意识到的问题不是双方的民族差异,而是局限于女真人欺负汉人的原因。
既然如此,下个命令不让女真人欺负汉人不就好了?
尽管努尔哈赤在这之后,的确大量处理了女真人欺负汉人的情况,但基本没效果。
为啥呢?是因为努尔哈赤以武立国后,居然没有组建一套文官系统,现在的统治,完全靠努尔哈赤本人的军事能力和威望来实现的,整个后金自立国那一天开始,就没有一套稳定的文官系统进行统治,完全依赖各个八旗旗主来管理,而他们又不懂什么律法,完全靠自己自己的习惯来管理。
这就导致努尔哈赤的命令和政策是无法细化和落实的。
此前努尔哈赤规定:“凡诸申(女真)汉人蒙古官员,除受汗之颁赏外,勿受汉人馈赠之物。”
问题是,拿多少算拿?人情来往送礼算不算?拿一两银子判多少?拿一百两银子判多少?谁来监督?
很显然,能做到这些,必须有一套精细的文官系统,但现在的后金根本没有,加上女真人本就偏袒自己的族人,导致努尔哈赤的这项命令,就是一纸空文。
到了最后,大量汉人实在无法忍受女真人的欺凌,干脆逃走,要么从陆路逃到明朝境内,要么直接从海上,让毛文龙来接他们走。
皮岛位置
而汉人这么一逃亡,又让努尔哈赤感到愤怒。
在努尔哈赤眼里,自己给房给地给牲畜,现在居然要逃跑,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是愤怒过后,他又没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思来想去,只能靠杀来威慑。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宣布筛选后金无谷的汉人,所谓“无谷”,就是除了家里又六七斗粮食或者有牲畜可以生存的人之外,都算无谷。
毕竟这些没有家产的人,搞不好就是试图流亡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处死。
结果可想而知,大规模的屠戮,反而加剧了汉人的逃亡,仅逃到东江和登莱的汉人,就超过十万人了,而在关宁地区也有大量逃亡者。
如此大规模的逃亡,必然会影响后金的农业发展,毕竟汉人的农耕水平,远超女真人,汉人的大量逃亡的直接结果,就是后金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下滑,进而影响到了后金的方方面面。
没有足够的粮食,府库自然不充实,也就没法大规模战争,以至于在广宁之战后的三年,后金基本没打什么打仗。
明知道政权急需文官管理,可努尔哈赤为什么不组建呢?
其实在辽沈之战后,努尔哈赤就组建了负责民事工作的都堂衙门,可结果呢?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民政人才,又都被努尔哈赤给弄死,比如阿敦、扈尔汗、何和礼、额尔德尼以及乌尔古代。
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民政人才,又都被努尔哈赤给弄死
这些人可都是女真人,且位高权重,是政权运行的核心,结果呢?没一个好下场。
比如阿敦,阿敦是努尔哈赤的从弟,深受努尔哈赤信任,也是努尔哈赤麾下少数文武兼备的人,因而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内政外交工作都交给他,而他也是都堂衙门第一任主管官员。
可结果刚刚担任不到半年,就被努尔哈赤处死。
一是努尔哈赤认为,阿敦管理半年了,汉人还是逃亡,迁怒于他,二是阿敦牵扯到了储位之争。
天命六年(1621年)十月,阿敦下狱,不久病死。
至于扈尔汗,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努尔哈赤了,是五大臣之一,在阿敦死后,主政都堂衙门,只是刚上任一个月,就被弟弟举报受贿,而行贿他的只是济尔哈朗、斋桑古、岳托、硕托。
问题是有谁刚上任就受贿呢?而且这帮人此前从未行贿过,很显然,这件事不正常。
考虑到阿敦接受半年就惨死,扈尔汗察觉到这个位置不好干,干不好还容易得罪人,于是来个自污脱身。
扈尔汗聪明是不假,但忘了努尔哈赤猜忌心很强。
不久,扈尔汗就因为广宁之战主动在十三山退却而受到努尔哈赤的惩罚。
扈尔汗主动退却,是认为女真人和汉人矛盾尖锐,导致十三山地区爆发起义,而且这里靠着蒙古,万一蒙古帮着明朝袭扰后金怎么办?还不如退走,将这里留作明金缓冲地,降低统治成本。
显然,努尔哈赤对于他的退地想法很不满意,不仅贬他为副将,更对他的猜忌一路飙升,导致扈尔汗心力交瘁,死在了天命八年(1623年)三月。
一个宗室,一个是被努尔哈赤当做义子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更别说其他人了。
比如何和礼,何和礼是女真栋鄂部首领,也是第一个主动归顺努尔哈赤的大部落首领,属于后金立国的原始股。
对于何和礼的到来,努尔哈赤自然开心,将自己长女东果嫁给何和礼,而他们生的两个儿子,又娶了代善的女儿。
虽说关系有点乱,但却是实打实的姻亲。
在扈尔汗自污后,何和礼就负责都堂衙门,相比于其他两位,何和礼干的是最久的,只是干了越久,和努尔哈赤的矛盾也就越大。
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努尔哈赤借口给一杀人者授官为由,将其革职,备受打击的何和礼不久就去世了。
满文
而额尔德尼,精通汉文和蒙古文,是女真内部少有的知识分子,也是他,通过蒙古文,创立了满文,让女真人第一次有了文字,而且参与定制了后金立国后的各种礼仪工作,且能言善辩,在外交事务里,也颇为出彩,为努尔哈赤统治的稳固,出力了不少。
结果在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的时候,被人告发受贿。
一开始,努尔哈赤认为,额尔德尼作为自己的近臣,收取一点财物,也很正常,但没多久,就将其革职,家产几乎全部抄没。
如此反复的态度,很显然又是努尔哈赤疑心病起了,就是因为额尔德尼和皇太极关系亲密,因而借机对其敲打。
而根据额尔德尼的创建的文字而改进新满文的达海也被革职,还被箭刺耳鼻,属实有点惨。
而后努尔哈赤也没放过额尔德尼,次年,额尔德尼家的侍女揭发他收受东珠藏匿,额尔德尼却坚持说是自己买的,但努尔哈赤却不信,直接将其处死。
最后再说说乌尔古代。
乌尔古代收哈达部末代贝勒,也是海西四部唯一一个最后主动投靠努尔哈赤的部落。
虽说乌尔古代打仗一般,但内政水平不错,因而努尔哈赤让他安抚新打下的部落,也搞的不错,最后被努尔哈赤安排负责都堂衙门。
不得不说,都堂衙门属于高危职业,没一个担任过的人都和努尔哈赤关系变差,乌尔古代也是如此,甚至罪名都是一样的。
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乌尔古代被人告发接受汉人金子贿赂。
不过送他金子的是他的仇人刘兴祚,乌尔古代认为是刘兴祚要下套害他,就找皇太极商量,皇太极表示,先防着,有人问的时候,就拿出金子自证。
结果努尔哈赤得知后大发雷霆,将其革职,连都堂衙门这个机构都被取消,很显然,努尔哈赤就是认为他和皇太极过从甚密非常不满。
备受打击的乌尔古代不久就去世了。
前后五个擅长内政的大臣都没有好下场,一方面是努尔哈赤内政不行的同时还自负,和负责内政的大臣在政见存在严重分歧,矛盾越积越深。
皇太极
一方面就是他们都牵扯到了皇子,尤其是皇太极,眼看代善被废后,几个儿子蠢蠢欲动,尤其是皇太极的权势日大,处理这些人,也是对皇太极的敲打。
可偏偏这些人又擅长内政,努尔哈赤自己又在内政问题上胡乱操作,汉人大量逃亡,农业生产全面倒退,然后遇到天灾,让后金遇到立国一来最大的危机,就连女真人都往明朝跑。
要是努尔哈赤在多活几年,后金搞不好就自行崩溃了。
好在接替的他是皇太极,换做其他皇子,别说入关了,能维持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