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软通动力刘会福:软件服务企业的AI转型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24 11:59  浏览量:1

处于新技术时代,软件服务行业如何转型?行业亟需一家龙头企业,提供参考样本。

在AI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化重塑产业生态的当下,传统企业的转型与阵痛,也成为行业的共同议题。在数字化服务领域深耕了20余年的软通动力,正以“全栈智能服务商”的全新定位,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探索路径。

近日,在“2025异想大会”的现场,《财经天下》对话了软通动力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刘会福,围绕企业战略转型逻辑、AI与大模型产业落地、智能体与机器人布局等话题,解析了软通动力在“AI+”时代的破局思路与实践成果。

01、软件企业转型,“AI+场景”是破局点

作为传统IT软件服务商,软通动力在2024年1月完成了对清华同方计算机业务板块的战略并购,向全栈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进行了一场跨越式的转型,并正以人工智能工程能力为基础,向行业、场景智能和智能终端拓展服务。

“2020年前后,我们明显感受到行业传统模式触及增长瓶颈——软件企业报价能力疲软,客户压价意愿增强,与此同时企业人力成本却持续攀升,导致人均效益不断下降。”刘会福向《财经天下》表示。

这或许是软通动力力求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AI对行业商业模式的冲击,则使得这场转型显得更为迫切。

2012年,软通动力曾设想对标埃森哲、CS Technology等国际巨头,打造一个30万人规模的软件服务企业,以人力规模优势占领市场。但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依赖人力规模的服务模式正逐渐失去竞争力。“硬件是AI的载体,要引领行业甚至时代,必须布局硬件。”刘会福说。

对于转型的方向,软通动力首先明确的是“不跨界、强延伸”的原则,不盲目进入造车、造手机等陌生领域,而是立足IT产业,延展服务能力边界。

软通动力并购老牌硬件企业清华同方,成为其AI转型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我们希望在深化原有领域能力的同时,有序拓宽服务能力边界。”

软通动力决定收购清华同方的第一个考量因素是其深耕硬件领域多年,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其人工智能服务器产品覆盖英伟达和华为昇腾两条技术路线,还是英特尔、飞腾等芯片厂商的核心合作伙伴。

第二个考量因素则是其客户群体与软通动力相近。软通动力过去20年深耕互联网、手机、汽车等领域,为许多头部企业提供研发、测试、开发全流程服务,而清华同方的服务器客户覆盖金融、政务等多个领域,与软通动力既有客户群高度契合。

“这一并购不仅可以最大化发挥软通动力既有客户资产的价值,也通过增强算力支撑,强化了原有服务体系的竞争力。”刘会福说。这次收购也让软通动力补上了硬件能力的短板,得以从软件服务商升级为全栈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软通动力转型带来的成效也已显现。2025年软通动力首次登榜《财富》中国500强,位列第429名。

刘会福表示,转型已成为软件服务行业必然的选择。近几年,不少软件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亏损,依赖“低价抢单”生存。再加上互联网大厂都切入软件产品领域,以及大模型冲击原有的软件开发模式,转型是必由之路。

软通动力的转型路径已吸引了不少同行学习。部分企业也在并购硬件公司,构建“软硬一体”模式。但刘会福强调,企业转型并没有“通用模板”,“每家企业的资金实力、客户群、定位都不同,应基于自身资源与能力做出合适的选择”。

02、从大模型“去幻觉”到机器人场景深耕

在“2025异想大会”的现场演讲中,刘会福也强调,软通动力基于对智能化的理解,正从追求规模效应向“软硬一体”道路转型,以全栈智能创新数字生产力,定义“人、数字、装备”的科技协同新范式。具体包括:首先,AI创新数字生产力,规模化培育N倍效率数字员工;其次,AI唤醒软件流水线,打造软件工程“黑灯工厂”;最后,AI引爆装备突破,构建智能装备与具身智能、数字智能体、人协同的新型数字化系统。

对于转型中的企业,如何让AI技术真正落地实际上是个不小的难题。

刘会福对《财经天下》表示,大模型在个人与企业应用场景中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用户或许可以容忍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中出现的一些“幻觉”,但企业要用大模型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必须追求更高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他同时强调,大模型并非“无所不能”。基于企业客户对当下大模型的核心诉求,刘会福总结称,大模型还需要持续地“去幻觉”和“细分、深入”。

“当前不少AI产品仍会出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虽然提醒后能改正。而企业大模型必须建立起持续学习与自我完善的机制。很多企业期待大模型包办一切,其实并不现实。在制造、医疗等严肃领域,大模型应作为‘辅助者’,与小模型、专业系统深度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刘会福说。

2025年是大众热议的“Agent(智能体)元年”。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智能体是AI落地的载体,能自动帮企业客户、个人用户解决问题,多智能体还能相互交流。

对此,刘会福保持着清醒而理性的态度。

他将智能体对企业的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原有流程进行更新升级,另一类则是原生应用创新。“目前行业更关注原生应用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但真正能够显著放大生产力的智能体形态,仍处于探索阶段。”

从行业应用现状来看,刘会福认为,Agent在营销、美术和视频设计、写作等大众向应用领域发展迅速,在更为专业的领域,如金融业的量化、风控方面的应用,也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他强调,如果智能体只是在生活中帮消费者“订个票”这类任务,并没有带来根本性改变。“像代码智能体这类应用,客户设个主题,它能自动写代码、自动部署、自动测试,最终变成自动化系统。这种能提升生产力的应用,才具有更大意义。”

对于智能体的未来,刘会福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与硬件深度融合。“传统终端设备往往缺乏自主感知与决策能力,而有了智能体后,有望赋能硬件设备实现自主智能,意义重大。”

近年来,软通动力持续拥抱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赛道。对于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软通动力也已有了较为清晰的实践路径。刘会福直言,当前不少工业机器人在落地上仍有局限。工业场景对准确性要求高,带来了很大的部署难度。“复合机器人如果准确率不能超过99%,就难以在工厂部署,打造一个特殊工位则花费巨大,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

基于此,软通动力开始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本体和平台,期待更好地赋能场景智能。目前,软通动力旗下的机器人产品已在建筑行业场景落地,可以进行地下管廊、厂房的巡检,以及在危险地带作业。“软通动力在复合机器人方面更注重场景化能力,会针对不同客户的使用场景去进行细调。”刘会福表示。

在机器人技术研发层面,软通动力采用协同创新模式,例如与北京的研究院所、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通用的机器人大脑。

“软件服务领域不是一个‘性感’的行业。”刘会福表示,而无论是做软件服务,还是研发智能体与机器人,企业的核心目标都应是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作者 | 林小葵,编辑 | 阳一,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