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已有24亿元资金投入,并购能让机器人驶入快车道吗?
发布时间:2025-09-24 14:05 浏览量:1
拿“钱票”换“船票”,大手笔投入激起水花的另一面,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融合的难题。
9月23日,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股东SWANCOR萨摩亚、STRATEGIC萨摩亚及金风投控的通知,获悉其协议转让公司股份事宜已完成过户登记手续。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这家主营业务围绕树脂进行的新材料公司,实际控制人终于将变为智元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CEO邓泰华。
除了花费21亿元“入主”上纬新材的智元之外,2025年第三季度,机器人赛道中还发生了两起并购交易:九鼎投资(600053.SH)花2.13亿元收购了一家年营收209万元的机器人零部件公司,溢价29倍。猎豹移动(CMCM. N)则投入近1亿元控股了一家机械臂公司。记者采访多位LP(有限合伙人)、FA(财务顾问)和产业方了解到,有的企业在押注产业升级,有的则借资本操作提前卡位新兴科技。
三起金额悬殊、逻辑各异的并购交易接连登场,也不禁让人怀疑:机器人难道已经站到“并购潮”的门口了吗?在商业化并未跑通的当下,机器人行业的并购,是资本的豪赌,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技术之外,资本亦是创新赛道
“账面上躺着充裕的现金流,智元的资本运作自然更有底气一些。”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科技并购业务负责人郑勇在谈及智元在二级市场的资本操作时,如是向第一财经记者评价。
足够充足的本金,和足够诱人的回报,往往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出手”的原因和目的。今年年初,智元机器人就以150亿元的估值跻身国内机器人企业估值的第一梯队。7月,智元机器人宣布投入资金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两步走的方式收购上纬新材股权。一个月后,邓泰华透露,即便在没有营收的情况下,智元的现金流也足以支撑三年运营。
另一边,在交易宣布之后,上纬新材获得了十一连板。两周实现了十倍涨幅。“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国家的引导下,利用资金和市场的支持,让我们的产品和研发走得更快。”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所说的“国家的引导”,指的就是去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
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证监会将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
一个初创企业利用资本操作“入主”一家上市公司,拿到二级市场的入场券,这一操作也正在为机器人领域产业并购提供新的参照。
水面之下,更多企业开始跃跃欲试。溢倡资本董事长曹志欣向记者坦言,他非常欣赏智元的做法。曹志欣认为,这类并购不仅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能通过整合优化部分落后产能,提升整体效率。他透露,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有不少制造业企业认为智元的运作方式“可以借鉴和参考”。
“当前企业在A股市场的操作或并不是单纯追求控制权,也可能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一些更有创造性的生态布局。”郑勇坦言,他认为智元的野心不止于此。
在一级市场的布局中,智元同样大胆。根据智元披露数据,过去一年公司已投资15个早期项目,涉及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制造商及第三方部署企业。
智元曾参与了数字华夏的天使轮融资,数字华夏投融资负责人吴为表示,双方在供应链和技术上有着紧密协同。智元不仅向其开放供应商体系,帮助降低采购成本,还会在仿生机器人等新业务方向上共享客户资源。
“外界有外界的解读,我们控制不了。”姚卯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新赛道,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创新的产业,不仅包括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合作模式、生态建设,甚至资本运作的创新。
产业补强,还是押注未来现金流
在猎豹移动宣布以9946万元的价格拿下机械臂供应商深圳众为创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为创造科技”)60.8%的股份,实现对后者的控股之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表示,收购众为创造科技是出于自己对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
“机器人不一定需要两条腿,但一定需要两只手。”傅盛透露,猎豹移动此前一款咖啡机器人使用的就是众为创造科技的机械臂。他透露,众为创造科技的盈利能力和海外市场也是猎豹移动收购众为科技的原因。
“这其实也是中国很大一批企业进行产业并购的逻辑,就是为了产业链条上补强、做实。”郑勇说道。根据猎豹移动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二季度,猎豹移动AI及其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6.4%至1.3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攀升至46.5%,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与猎豹移动的产业补强逻辑不同,九鼎投资对神源生的收购,则更多体现出对未来现金流的押注。根据公开的财务指标,过去一年,神源生实现营收208.80万元,净亏损573.49万元。“企业价值不是简单地看当前的收入和利润,而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郑勇解释,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关节、传感器等上游零部件的市场空间虽然有限,但壁垒较高。
他认为,在下游行业需求充分释放之前,这类细分环节往往提前进入“繁荣期”,体现出一定的战略价值。“九鼎投资的出手并非基于当前业绩,而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
郑勇解释,跑通商业模式、进入成熟清晰的阶段,才会回归到更清晰的估值锚点,但对于前沿的科技来说,还是应该更多着眼于技术潜力和团队实力。 九鼎投资在并购公告中也直言,此次跨界并购旨在“拓展高科技产业布局,培育新业绩增长点”。
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第二曲线何时上扬,还需要更长时间验证。多位长三角机器人企业的工程师告诉自己,目前机器人还没有配备六维力传感器,因为“还没到时候”。一位工程师向记者透露,由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限、动作复杂度不高,当前可以通过其他已经相对成熟的力反馈方案来进行替代。
“但根据特斯拉的构型来说,六维力传感器有可能在未来机器人量产之后是一个标配的零配件。”在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 2身上,有4个六维力传感器、28个一维力传感器和其他触觉传感器。
在这一逻辑下,九鼎投资的选择更像是一次“提前卡位”。当资本市场的叙事逻辑逐渐转向AI主导,在财务指标之外,一个充满科技基因的并购标的,或许就是企业在新时代的“船票”。
并购非捷径,“弯道超车”仍需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三起并购交易的接连出现,并不意味着行业已站在“并购潮”的门口。郑勇告诉记者,当下机器人商业化尚未跑通,谈及大规模并购“还为时尚早”。从行业头部的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情况来看,大家均处在摸索状态。
就在上周,马斯克刚刚否认了擎天柱Optimus Gen3+收到了一万多台订单的消息。刚刚完成10亿美元融资的Figure AI同样面临着外界的质疑。中科创投的研究报告显示,Figure AI的Helix系统在非结构化环境,如家庭杂乱场景中,指令执行错误率高达15%。而在中国,正在冲刺IPO的宇树科技也面临着出货场景单一的质疑。根据宇树披露数据,2024年,公司销售的人形机器人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
厦门建发新兴产业股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发新兴投资”)董事长王文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产业并购的另一关键在于“场景”与“生态”。他向记者强调,机器人是新兴产业,在新政策支持的同时,资本和有收购意向的公司应该有更多耐心。“市场上并不缺钱,缺的是真正市场化的长期资金。”王文怀说。因此,他呼吁,国有LP可以释放部分资源,以更为市场化和长期的视角参与投资,从而与产业并购结合,形成一个开放有韧性的创新生态。
王文怀也提醒,产业并购远不止于资本层面的操作,更是一场系统工程。“其实更多是投后的管理,要考虑如何把被收购的标的真正融合到上市公司的体系中。”他坦言,并购的价值在于通过整合优化落后产能,提升整体效率。“并购能否成‘快车道’,取决于能否在资本化和产业协同之间找到真正平衡。”
郑勇也判断,如果未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开始兑现,行业中的并购价值会逐渐显现。“最先出现整合的应是上游零部件,因为随着出货量增加,传感器、关节等部件方案正在逐步收敛,市场集中度也在提高。”相比之下,下游的软硬一体和纯算法公司仍处于技术路线尚未收敛的探索状态,行业格局目前还不好判断。
并购终究不是一条一劳永逸的捷径。“无论IPO还是并购,本质上都是资本化的不同路径,核心要看能否帮助企业在业务上迈上新台阶。”郑勇说。
当企业试图拿“钱票”换“船票”,也需要注意,并购还应该带来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的协同,而这仍然需要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