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书!编程第二次说上了“中国话”
发布时间:2025-09-24 17:35 浏览量:1
“代码必须用英文写”,这话在IT圈传了几十年,几乎成了没人敢质疑的铁律。可就是这条规矩,把多少想玩编程的中国人拦在了门外?明明脑子裡有满是创意的逻辑,却先被一堆英文关键字卡得死死的,其实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误解”,早该被打破了。
可能有人会想起,早年间其实有过一次尝试,那就是易语言。当时它把“if”改成“如果”,“else”改成“否则”,算是让编程第一次说上了“中国话”。可惜那时候技术还不够成熟,功能也有限,没能真正普及开来。但它埋下的种子没白留,现在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你还记得刚学编程那会的糟心事不?打开界面,满屏都是if...else、function、void,不光要记这些单词怎么拼,还得琢磨它们在代码里到底啥意思。本来该花时间想“怎么让程序实现我要的功能”,结果大半精力都耗在背英文语法上了。就像想跟人聊天,却先得花半年学外语,多费劲啊!很多人本来对编程挺感兴趣,就因为这道语言门槛,慢慢就放弃了。
可要是编程不用再跟英文死磕呢?要是我们能直接用“如果... 就...”“循环做某事”“显示这个内容”这种平时说话的方式来写代码,是不是就轻松多了?现在的中文编程,可不是简单把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那么简单,它是让我们用母语的思维去想问题,不用再在“英文表达”和“逻辑想法”之间来回切换,这才是真的降低了创新的门槛。
已经有能实实在在用上的工具,比如云表平台。它不光把中文编程做到了位,还更进一步搞出了 “无代码开发”,啥意思?就是不用像以前那样一行行敲代码,你用鼠标拖拖拽拽,再在表格里填点中文参数,就能做出公司里用的库存管理系统、订单跟踪表,甚至是生产调度软件。
就拿企业的财务来说吧,以前想做个能自动算工资、统计报销的工具,要么得求着程序员帮忙,要么就得自己硬啃英文代码。现在用它,财务自己就能弄:想让系统“如果员工出勤满22天就发全勤奖”,直接填“如果出勤天数=22就增加全勤奖”;想让报表“每天自动汇总销售额”,设置成“循环 每日统计销售金额”的公式就行。不用记任何英文,也不用学复杂语法,业务人员自己就能把想法变成能用的工具。
其实说到底,编程的本质是逻辑,不是英语。就像我们用中文写文章、说想法一样,编程也该能用上我们最熟悉的语言。
从当年的易语言第一次尝试,到现在无代码平台让中文编程真正落地,这不是简单的“换个语言”,而是让更多人能触碰到创新的机会,不管你是小老板想做个订单系统,还是老师想弄个教学统计工具,不用再被英文拦住,只要有逻辑、有想法,就能自己动手做。
以后谁还会纠结“第一行代码是不是英文”呢?重要的是,下一代想搞创新的人,不用再先过“英文关”,能直接用母语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才是编程该有的样子:不是少数人的“天书”,而是所有人都能用上的工具。
对此,您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讨论哦。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