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这首秋日抒怀,堪称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发布时间:2025-09-24 20:21  浏览量:2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时间好不禁用,转眼秋天也已经过半,天气渐寒,候鸟南飞,要相见,隔年期。

西风飒飒,落木萧萧,时节向晚,总是令人心有所触,所以,有人慨叹秋的寂寥凄清,有人讴歌秋的清新舒朗。

若论最脍炙人口的秋词,当然是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奋发高昂的豪情直抵人心。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邵雍是理学家,不同于刘禹锡秋词的豪壮,他的秋日感怀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寒意泠泠的晚秋,邵雍写下三十六首秋怀,以下分享的是第二十一首,抒发诗人对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宋 邵雍《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一》

简译

寒露凝结在枯黄的草叶上,凄冷的秋风摇动着暮色中的树林。

鸟儿低旋林中,鸣叫声时高时低,天空时而放晴时而转阴沉。

季节更替不过一时的景物变迁,人心却常怀千古不变的深沉。

谁说钟子期故去了,俞伯牙在这世上,就再难觅得真正知音?

赏析

邵雍这首秋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写出了对生命、时光,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超越了传统悲秋的范畴。

他以理学家的睿智和诗人的感性,在秋日里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在变的世界里,坚守不变的道心,便是人生的意义。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前四句写秋景,通过“”、“”、“上复下”、“晴还阴”等动词运用,将秋景的萧瑟与无常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联点题,寒露时节,衰草连天,落木无边,清晨,泠泠露珠凝结在枯黄的衰草间,傍晚,凄冷的秋风刮过树林。

短短两句话,寥寥十个字,就精准地点明了时令特征,描绘出秋日孤寂而冷清的氛围,如一幅清冷萧杀的秋日画卷。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颔联承上启下,写秋日风物之变,鸟儿在林间盘旋,鸣声忽高忽低,天空阴晴不定,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变幻莫测。

季节在变(秋来),景物在变(草衰、林摇),天气在变(阴晴),声音在变(鸟声),一如人生境遇的起伏不定。

这种“”,为颈联的“节改一时事”埋下伏笔,自然的“”是暂时的表面的,而人心的“不变”才是永恒的。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颈联一改前两联的凄清,挣脱了眼前秋景的束缚,陡然一振,升华了诗意,表达了对于时节更替与人生境遇的感慨。

节改”指季节更替,岁月更迭,四时往返,草木荣枯,天气冷暖,都是自然运行的规律,节令的变化都是一时的。

但我们内心对理想和价值的执着追求,却能超越时空,永恒不变,只要怀揣对“”的追求,就够能超越时间的限制。

道生万物,“”即是天地万物的永恒规律,“千古心”是邵雍作为理学家的核心追求,就是对“”的体认与坚守。

邵雍终身研习《河图》、《洛书》等,主张“道生万物,人心通于道”,故千古心就是对永恒真理、高尚德行的坚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这“千古心”,不会因为季节的更替、岁月的流逝而改变,反而能在“”中彰显其永恒。

此联富含哲思,将秋景的“”升华为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诗人以理学家的视角,提出精神永恒,为后文奠定基础。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尾联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前者擅长弹奏古琴,后者对音乐有极高的理解能力。

一个是楚国贵族,一个是乡野樵夫,二人本难有交集,却因为音乐结缘,自此结为好友,并成为知音,演绎了一段佳话。

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认为世上再无懂得自己琴声的知音,毅然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以纪念他们的友谊。

此诗中邵雍否定了俞伯牙知音难觅的结论,认为钟子期这样的知音虽逝,但世上仍然存在能理解自己“千古心”的知音。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所以邵雍认为,只要坚守“千古心”(对“”的追求),自己必能吸引志同道合的知己。

彼时,在洛阳,邵雍与司马光、王巩辰、程颐、程颢等人交往密切,共同探讨理学,分享对“”的体会、认知和理解。

他虽是一介布衣平民,却因为满腹经纶,让身边围满博学多才的大儒和达官贵人,司马光和王巩辰还为他购置房产物业。

而司马光更是视其为人生的知己,不仅称呼他为兄,在修撰史记的闲暇时光,还常常邀约邵雍一同游山玩水,诗酒唱和。

时节有更迭,人事有无常,“道心”在,知音必在,精神的共鸣能跨越时空,连接志同道合者,所以萧瑟秋日并不孤独。

后记

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师从李之才,研习《河图》、《洛书》等,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在文学方面,他也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诗以说理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被后人誉为“康节体”,有《伊川击壤集》传世。

他的这首秋日抒怀诗,层次分明,融情于景,以寒露和凄风为笔,勾勒出自然的无常,以“千古心”为墨,书写出人性的永恒。

此诗不仅是一首秋景诗,还展现了他豁达自信、超然物外的胸襟和坚信:知音难觅,但德行如光,必能照亮志同道合者的心灵。

参考资料

《伊川击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