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打造研学实践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25-09-25 07:40 浏览量:2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面对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命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实践生态系统,既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实践性回应。从共生理论视角审视,研学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其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元主体协同联动。
研学实践生态系统,是由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核心共生单元构成,并与政策、技术、价值观念等外部要素动态交互、良性互动。各单元需要协同联动并结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研学实践从组织到实施的完整落地。作为系统的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各共生单元职责清晰且互补。单元间的价值交互依赖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数智平台三大共生界面。在此基础上,系统形成一体化共生模式,推动各单元角色转型:政府从“管理者”转向“生态构建者”、企业从“资源供给者”转向“教育共创者”、家庭从“旁观者”转向“深度参与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反馈者”,实现能量循环流动和系统高效运行。以政策打破资源壁垒,实现研学资源的整合;开发智慧研学云平台,降低研学实践信息不对称;以观念革新规避“游而不学”等问题。
如何建构有效的研学实践生态系统?研学实践生态系统以“目标—连接—支撑”为逻辑链条,形成相互嵌套、协同发力的整体建构路径。
凝聚价值共识,统一共生单元目标。研学实践中,要凝聚价值共识,平衡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共生单元在教育公益性、市场逐利性和育人目标之间的张力。政策引导以教育的公益性为核心,兼顾市场规律,构建信任和“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校准坐标,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
深化交互关系,激发共生界面效能。由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数智平台构成的共生界面,要紧扣研学实践助力可持续发展。研学课程体系应让自然环境、文化符号、学科知识在研学过程中有机融合。评价体系要重点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高。数智平台要接入人工智能模型,精准匹配研学资源,制订研学方案。
厚植生态沃土,强化共生环境赋能。技术应用坚持育人本位,提升资源匹配效率;文化建设弥合传统教育理念和研学实践导向的差距,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与现代研学实践相结合。当政策环境提供制度弹性、技术环境赋予发展动能、文化建设注入意义内核时,共生环境才能成为滋养研学实践生态系统的沃土。
(刘福芹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圣水学校,潘锦辉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陈集镇陈集小学,李洪军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初级中学。本文系山东省2024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项目“县域中小学研学旅行整体推进的实践探索”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6版
作者:刘福芹 潘锦辉 李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