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长期主义穿越周期 实现信托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5 07:50  浏览量:2

● 华鑫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朱勇

“波荡”一词并不常用,却很适合描述信托业23年间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作为自2002年从事信托行业至今的一名“老兵”,借此机会从行业视角,谈谈对这个重要金融子行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23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信托业属于资管行业,以私募为定位,追求绝对收益目标,特色是另类投资和非标直接融资。信托产品存在刚性结构。前期投融资结构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因房地产行业风险外溢,目前处于业务结构调整中。

如果只用一个维度来量化描述信托,这个维度应是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指标。生物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时期:缓慢发展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纵观信托行业过去23年的资产规模变化,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探索期、高速成长期、调整期。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信托制度框架,信托业迎来规范化发展契机。2002年至2006年是行业规范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是探索期,信托业虽然规模小、增长不快、业务未定型,却像竹子一样,向下扎根,用了4年时间,做好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信托从业者在产品设计、市场方向、资金寻找、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后续发展做了许多打基础的工作。

从2007年开始高速成长到2017年规模阶段性见顶,属于信托行业高速成长期。2007年末,信托资产规模9800亿元,较上年末的4800亿元翻了一番。2007年至2017年是资管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2017年末,信托资产规模26.25万亿元,位居各金融子行业第二位。这一时期,信托业利用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产业投资等多个市场的优势及灵活性快速发展。

其中,2007年至2013年,信托资产规模呈现指数增长的特征,每年末都在上一年末的基础上实现50%以上增长。一年一大步,七年大变样。信托业从一个规模小、人员少、不起眼的小行业,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金融子行业。

指数增长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指数增长实际上是复利奇迹的另一种描述。一经确认是指数增长的标的,往往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全力以赴,投下重注。指数增长如果能持续,若干次迭代后复利效应就会促使标的物成长为一位巨人。这几年,投入信托行业的权益资金普遍获利甚丰。

2013年是信托行业的增长拐点,此后,规模增速开始回落。此时,信托资产规模10.91万亿元,约相当于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1/10,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已经消失,高增长不可持续。

2017年信托资产规模见顶。201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调整期。在此期间,政策上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融资类业务规模,压降金融同业业务规模。信托资产规模开始逐步下降,最低降至2020年末的20.49万亿元。随着压降任务的完成,信托规模又开始缓慢增长。

虽然到目前为止信托行业仍未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但是近年来伴随信托三分类规则出台,服务类信托蓬勃发展。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9.56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再来看利润,信托业的利润与规模增长基本同步。信托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行业实现利润达到峰值——824亿元,随后开始下行,至今仍在调整。

信托行业不仅给股东、投资人创造了利润,也给国家贡献了税收。自2018年开始计征的资管产品增值税增长迅猛,从原先合并在印花税中的一个小税种,成长为一个大税种。资管产品增值税针对固定收益部分按3%扣收,而信托公司每年为投资者创造的投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考察了规模、利润两个纵向维度后,再从行业起飞关键节点角度审视信托行业。这个关键节点便是2006年至2007年。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来比较一下当时信托资产规模排名前两位的中信信托与中海信托。2006年末,行业受托资产规模、中信信托资产规模、中海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4800亿元、386亿元、388亿元;2007年末,上述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分别为9800亿元、1962亿元、617亿元,三者的增长率分别是104%、408%、59%。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规模实现了倍增。增长来自哪里?比较上述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答案。行业资产规模实现一年倍增,但中信信托的增长是个奇异点,增速是行业的近四倍。中信信托规模在当时全行业60家信托公司中的占比从8%跃升至超20%。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储蓄向理财的转化。这个转化是理财市场的大事件,更是信托行业的大事件。

随着储蓄转化的模式迅速在同业推广开来,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了《银信合作业务指引》。半年后,主流信托公司纷纷加入对接理财的大军,一些机构利用理财合作后来居上,规模处于行业前列。

行业发展中的四个关键点

回顾过去23年,还需要厘清以下与行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四个重要认知。

信托业不存在行业性风险问题。目前,少数几家涉险信托公司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股东自融,二是较大规模非标资金池。对于央国企信托公司而言,基本不涉及第一个问题。关于非标资金池问题,一是大多数信托公司本就没有非标资金池,二是一些历史上存在非标资金池的信托公司按监管部门要求,从2018年开始逐年清理此类业务,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目前大多已完成清理工作。因此,信托行业整体风险是可控的,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信托业已经打破刚性兑付。资管行业的刚性兑付相当于饮鸩止渴,只有摆脱刚兑,信托行业才能走上正道,资管业务不是信贷业务,资管业务不能保底,这是做资管业务必须遵循的铁律,也是行业构建健康生态的基石。当前,信托公司已经普遍打破刚兑,消除了阻碍前行的最大绊脚石。未来,行业发展根基扎实,前景可期。

多措并举化解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一些信托公司前期开展了较多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受房地产项目风险外溢的影响较大,少数信托项目或难以如期正常结束清算,被迫延期以时间换空间。但转机已经出现,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的金融政策,包括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支持政策、房企“白名单”支持政策等。

破除对信托属于影子银行的错误认知。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我国的信托业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曾被套上影子银行的称呼。所谓影子银行,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外界对一些资产管理类或投资银行类市场主体的含有贬义的称呼。一般而言,影子银行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缺乏监管、产品运作不透明、产品内嵌高杠杆。我国没有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和市场发展状态也与美国迥然不同,不应简单生搬硬套。我国信托公司一直受到严格监管,自资管新规和信托业务三分类实施以来,信托产品设立与期间管理受到更为全面、严格的监管,并非处于缺乏监管的“影子”状态,所以不是影子银行。未来,信托业将更加积极地拥抱监管,持续在阳光下规范展业,通过合法合规经营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长期主义穿越周期

信托业的未来,是根据信托业务三分类合理调整业务结构,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坚持长期主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信托业务三分类框架下,信托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信托业务三分类明确规定了信托公司展业赛道: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厘清了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从分类出发,是科学解决信托公司内卷问题的一把总钥匙。未来,可以预期信托业将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资产服务信托将成为行业规模二次增长的主战场。

信托业向来生命力顽强,在监管鼓励的政策环境下,服务信托未来将迅猛发展,异彩纷呈,并将带动整体信托资产规模恢复增长态势。考虑到服务类信托的基础资产包括众多非现金类财产,基数巨大,未来信托业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服务类信托发展空间大,但限于场景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贡献较多利润。虽然资产管理类信托的利润相对丰厚,但在大资管格局下竞争激烈,且受到融资规模、转型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利润短期易降难增。

就行业发展总体态势而言,短期来看,规模与利润两个指标将出现分化:信托资产规模将恢复增长,行业利润将稳中有降;长期而言,信托业以稳定的受托规模为成长基础,为后续价值创造和利润稳步提升夯实根基。

路在脚下,行业应践行长期主义穿越周期。金融是顺周期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景气度同步变化,信托业也不例外。信托业可以同时开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尽管目前仍处在调整阶段,但依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发展潜力巨大,升级空间广阔。

未来,信托业应坚守私募定位,主业从经营固收类资管产品向提供综合金融和受托服务转化,在发展中解决难题,用创新形成未来增长点,坚守风控为先,敬畏市场,不断拓展能力圈,以不败求终胜。坚持长期主义,遵循以下三条路径实现更好发展。

一是主动防控风险。信托公司应当主动提升风险识别力,信托业正处于业务结构转型换挡的关键期,在业务层面,除了要关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须关注合规风险、治理风险、声誉风险。

二是培育信托文化。百年老店靠信用,受托人能够保持长期展业的基础是客户的信任。信托公司只有坚守受托人本位,主动建立具有高信任度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匹配财富健康久远传承的“金字招牌”。

三是服务创造价值。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信托业只有持续创造服务价值,贴近民生,服务民生,践行“信托即服务”理念,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