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哈拉哈河旁:牧民放羊引大战,日军为啥被苏军揍得抬不起头

发布时间:2025-09-25 08:52  浏览量:2

1939年5月的诺门罕荒原,风里还带着冬天的冷劲儿,哈拉哈河的水泛着白光,瞅着就凉。草原上没多少人,就几群牛羊在啃刚冒绿的草。

巴图是个蒙古老牧民,放了快三十年羊,这天他跟邻居其其格,想着河对岸草好,就赶着羊过了平时的地界。他俩从没觉得这事儿有啥危险,往年也常这么干。

可没等羊吃几口草,就听见“砰砰”的枪响。巴图抬头一看,几个穿黄军装的人正端着枪朝他们这边来——是日本兵。他赶紧喊其其格跑,可日本兵的子弹已经追上来了。

其其格的腿被打穿了,倒在地上直哭。巴图想拉她,又一颗子弹擦着他胳膊过,吓得他只能先躲进草堆里。等日本兵走了,他才敢出来,可其其格已经没气了,几只羊也被打死了。

这事很快传到了苏军边防军那边。当时苏军在附近有个哨所,哨长伊万听了之后,眼睛都瞪圆了——就因为牧民过个界,日本兵居然直接开枪杀人?这也太横了。

伊万没敢耽误,赶紧往上级报信。苏军这边也没想到日军会这么冲动,怕他们还有别的动作,就赶紧调了两个连的兵,带着机枪和小炮,往哈拉哈河边赶。

可日军那边看到苏军调动,压根没往“防备”上想,反而觉得苏军是要来找茬打仗。当时日军在前线的指挥官叫辻政信,这人本来就好斗,觉得苏军战斗力不行。

辻政信没跟东京的上级打招呼,就跟手下说:“先下手为强,别等苏军准备好了!”他直接调了一个中队的日本兵,还带着几门迫击炮,偷偷摸到苏军哨所附近。

那天半夜,日军突然开炮,炮弹“嗖嗖”地往苏军哨所里砸。哨所里的苏军没防备,好几间房子都被炸塌了,有五个士兵当场牺牲,还有十几个受伤的。

苏军这边彻底火了,上级立马派了更厉害的人来指挥——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朱可夫。朱可夫一到前线,先没急着打,而是先看地形、查物资。

他发现诺门罕这地方全是草原,没什么遮挡,特别适合坦克冲锋。就赶紧给后方发报,要调坦克旅和炮兵部队过来,还让后勤多送粮食和弹药。

可日军那边还在轻敌。辻政信跟手下说:“苏军就是人多,装备不如咱们,咱们再冲一次,肯定能把他们赶回去!”他又调了两个大队的兵,想趁着苏军没准备好再打一次。

第二天一早,日军端着刺刀就往苏军阵地冲。可这次苏军早有防备,机枪“突突突”地扫,迫击炮也对着日军人群炸。日军冲了三次,每次都被打回来,地上躺满了尸体。

没过几天,苏军的坦克旅到了。几十辆坦克轰隆隆地开在草原上,跟一座座移动的铁房子似的。日军的迫击炮打在坦克上,就跟挠痒痒似的,根本没用。

日军士兵哪见过这阵仗,有的吓得往战壕里钻,有的想跑,可坦克追得快,好多人都被坦克压在了底下。辻政信看着这场景,脸都白了,可还嘴硬说“再等等,咱们还有援兵”。

可他等的援兵根本没指望。当时日军在东北的主力,大部分都在盯着中国关内,能调过来的人少得可怜。而且后勤也跟不上,士兵们吃的是硬邦邦的饼干,喝的是河里的冷水。

到了6月中旬,草原上开始下雨,到处都是泥坑。日军的卡车陷在泥里开不动,子弹和粮食送不过来。好多士兵饿了两天,连端枪的劲儿都没了。

苏军这边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火车把物资运到附近的车站,再用马车拉到前线,士兵们每天都能吃到热面包,还有罐头。朱可夫还让士兵们挖战壕、修工事,就等着日军来攻。

7月初,日军终于凑了点援兵,还带了几门大口径炮,想跟苏军拼一把。他们先是用炮轰了苏军阵地两个小时,然后又派步兵冲锋。

可苏军早有准备,坦克从侧面绕过去,一下子就把日军的队伍冲散了。日军的大口径炮还没来得及转移,就被苏军的坦克砸烂了。

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日军死伤了四千多人,剩下的人只能往回撤。辻政信这时候才赶紧给东京发报,说“苏军太强,请求支援”,可东京那边也没辙——实在没兵可派了。

到了8月,苏军准备好总攻了。朱可夫集中了五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还有好几个炮兵营,围着日军的阵地摆了个大圈。

总攻那天早上,苏军先开炮,成千上万发炮弹落在日军阵地上,把日军的战壕都炸平了。然后坦克在前头冲,步兵跟在后面,一点点把日军的阵地吃掉。

日军这下彻底垮了,有的士兵举着白旗投降,有的趁着天黑往草原里逃,可草原上到处都是苏军的巡逻兵,没跑多远就被抓了。

辻政信见势不妙,趁着混乱换了身普通士兵的衣服,混在俘虏里想跑,结果还是被苏军认了出来——他之前在前线耀武扬威,好多苏军士兵都见过他。

这仗一直打到8月底,日军才跟苏军签了停战协议。后来清点的时候,日军光战死的就有一万多,受伤的也有七千多,几乎半个前线部队都没了。

苏军这边也有伤亡,大概一千多士兵牺牲,三千多受伤。不过跟日军比,损失要小得多,而且还缴获了日军好多武器,比如两百多挺机枪、五十多门炮。

这仗打完,日军再也不敢打苏联的主意了。本来他们还想着先打苏联,再回头打中国,结果被苏军揍惨了,只能改主意往南边走——后来还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把美国也卷进了二战。

对咱们中国来说,这仗也帮了不少忙。本来日军在东北有不少兵,想趁机往华北调,打咱们的抗日部队。可诺门罕一仗打下来,他们把东北的兵都调去补窟窿了,华北的压力一下子小了不少。

好多人后来都说,诺门罕战役就是日军的“滑铁卢”。其实说到底,就是他们太骄傲了,觉得自己厉害,不把苏军放在眼里,连上级都不请示就敢挑事。

而苏军这边,朱可夫指挥得好,提前调兵、准备物资,没打无准备之仗。还有士兵们也能扛,不管是冷还是饿,都没松劲儿,这才打赢了。

做人做事其实也一样,别觉得自己了不起就轻敌,不管干啥,都得把准备做足,不然很容易栽大跟头。日军就是吃了这个亏,到现在提起诺门罕,他们还觉得是块心病。

1. 《诺门罕战役档案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2. 《朱可夫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诺门罕事件史料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