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说“中国人就这样”、“我们不行”,你真在批评吗?

发布时间:2025-05-16 13:03  浏览量:3

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上,有一类人总是特别活跃。每当社会上发生点什么不好的事,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发表批评分析,那速度杠杠的,感觉屁股上有火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有人关心社会问题,是好事。认真分析、提出对策,推动舆论监督和公共治理,是公共讨论该有的样子。但问题是,这些人分析来分析去,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人不行,素质差,劣根性。再具体点就是“中国人就这样”“这个民族没救了”“这不是个别现象,是文化决定的”——仿佛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直接归结为“民族劣根性”。

这种论调,看似深刻,实则懒惰。它跳过了所有的分析要素,不给出具体的改善方案,直接归因于人本身,而且是整体性、种族性的归因。比如,电动车逆行——不是交通管理不到位,而是“中国人不守规则”;小学生写作业多——不是教育政策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喜欢灌输”;有人插队——不是执法缺失,而是“劣根性”。这其实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自我指向的文化厌恶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类人,我们称之为“逆向民族主义者”。他们表面上是在“爱之深责之切”,但其实骨子里,是在否定自己的文化、语言、身份乃至血脉。他们甚至会对自身的优点也进行贬损或者反思(反思怪)。 例如,如果有人说“中国人很讲礼貌”,他们马上会反驳:“那只是奴性,是不敢挑战权威”;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学习特别好,他们会说:“这就是书呆子,不懂变通,只适合当牛马、工具人”;西方世界对中国有刻板印象甚至歧视,他们会说:“别人为什么总是歧视中国人,不想想自己的问题吗?”。诸如此类,多不胜数。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说成“劣根性”,要么就要中国人反思,反正PUA中国人就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结构性的自我否定。它不是个体层面的自卑或者反思,而是群体层面的“自我殖民”——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征服者”的位置上,完全接受外部文明的标准,然后以此不断否定自己的一切。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可称作“内化的自我厌恶”(internalized self-hatred),而在社会思想层面,它则是一种深度内化的文化否定主义

这种逆向民族主义,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民国时期,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就有类似的倾向。他们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把西方当作绝对标杆,把中华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否定文字语言,否定家庭结构,否定中华文化、甚至否定整个农耕文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丑陋的中国人》,本质上就是一种打着“启蒙”旗号的文化否定。他们的潜台词是:中国人不可能通过制度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来改善,只能彻底“西化”才有希望。这样的话语,传达的不是批评的力量,而是一种文明自弃的宿命论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逆向民族主义并不止步于自我反思,而是借助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把这套话语当成“社会真理”推广给普通大众。一个社会可以接受批评、需要改革,但如果从文化根基上全盘否定自己,那只会带来集体迷失。

哪怕在最艰难的时代,中国老百姓也懂得“苟着苟着总能熬出头”。这是群体的生存智慧,是文明的弹性。但逆向民族主义者恰恰鄙视这种坚韧。他们说:“这不是韧性,是奴性。”、“这不是智慧,是懦弱。”。于是,一个民族原本赖以生存的文化心理结构被他们拆解得支离破碎。

说到底,任何社会都有问题,但把问题归结为“这个民族不行”,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论断,更是一种反智的懒惰。它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看似清醒,实则混乱;看似批判现实,实则制造幻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正负责任的批评者,应当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路径、方案、愿景。而不是只会坐在道德高地上,朝着泥地里的人扔石头。文化上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夸,而是在理解自己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有能力提出建设性的答案。

我们不否认问题存在,但我们拒绝自我厌恶式的批判。因为一个没有自信、没有归属感的群体,是不可能真正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