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诗歌,如何成为中拉文明对话的“通用语”?

发布时间:2025-09-25 15:22  浏览量:1

由中国作协与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日前先后在陕西和北京举办,来自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15个拉美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以文学为桥,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诗意对话,不仅在诗歌交流中拉近了心灵距离,更为文明互鉴写下生动注脚。

诗歌无界:语言之外的精神共鸣

“当我在番石榴树下听蜂鸟歌唱的时候,能否像英国诗人在橡树下听云雀歌唱,像中国诗人在枣树下听喜鹊歌唱那般,深有感触、情感共通?”巴西诗人里卡多·多梅内克在诗歌学术对话会上抛出的疑问,最终在交流中找到了答案。

诗歌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语言,无关地域与语种。

在这场诗会中,从意象选择到创作理念,从继承传统到时代创新,诗歌无国界的主题被层层印证。跨文化的共鸣,化解了语言隔阂。

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以月亮为例,指出尽管语言、文化或国度不同,但全人类共享着对同一轮明月的情感共鸣。

智利诗人维多利亚·拉米雷斯·曼西莉亚将中国和智利的诗歌比作“相隔万里却遥相呼应的两条河流,都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记录下人与自然之间细腻而深沉的对话”。

诗会期间,中拉诗人们分享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心得。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共享着‘我们是谁?去向何方?’的终极追问,从地域性成为世界性,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成为世界的回声。”秘鲁诗人尼尔顿·桑蒂亚哥认为,诗歌像“一棵带着根系旅行的树”,把地域性通过共通的人类追问升华为世界性。

对诗歌精神内核的共同坚守,让不同文明的创作理念实现了深度交融。

在主题对谈中,诗人们围绕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新可能等话题展开交流。

玻利维亚诗人杰西卡·弗罗伊登塔尔介绍说,玻利维亚诗人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作品,将诗句碎片化成图像、表情包或视频诗流通,与其他国家的诗人对话交流,“诗歌的声音同时栖居于多个疆域与多种语言之中。”

“在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时代,诗歌可以作为记忆的锚点,保存每个人心中的柔软与坚强。”在萨尔瓦多诗人诺拉·门德斯看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诗歌在情感体验、社会关怀等方面的价值得到了拓展。

情感共通:诗意中的人类共情密码

“诗歌不是向我们灌输观点,而是向我们提出问题,提出一个会引发所有人思考的终极问题。”乌拉圭诗人奥拉西奥·卡瓦洛表示,希望更多的读者走进诗歌的世界,触摸不同国家诗歌共同的精神内核。

此次诗会中,从历史记忆到生命体验,中外诗人们在诗意的表达中解码跨越文明的共情密码。对历史的敬畏与记忆的守护,构成了中拉诗人最深沉的情感共鸣。

玻利维亚诗人本杰明·查韦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厅中徜徉,感慨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他表示从文物中看到了中外文明交流的痕迹,“诗歌是文明交流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从情感的角度接近彼此。”

巴拿马诗人哈维尔·阿尔瓦拉多说:“诗歌犹如一面旗帜,飘扬在文化与民族情感的苍穹。”

“在拉美,马尔克斯笔下的时间是缓慢流淌的;而在三秦大地上,俯仰间便能触摸到千年光阴。”中国诗人子非认为,这种对时间的共同感知,让不同文明的历史记忆在诗歌中相遇。

在西安参访期间,拉美诗人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生活细节的诗意转化,让中拉诗人的情感共鸣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步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时光仿佛倒流回千年前的大唐街市。诗人们一袭唐装,广袖轻扬,俨然成了穿行于盛世的旅人。萨尔瓦多作家劳里·克里斯蒂娜·加西亚·杜埃尼亚斯沉醉其中,她说:“中国的唐诗与拉美的诗歌,向来不吝赞美自然。山川、人文,皆是我们创作中重要的元素。诗歌让我们跨越语言,紧紧凝聚在一起。”中国诗人徐行则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境,道出“美必须慢下来才能看见”的生活感悟。

文明互鉴:从诗意相遇到民心相通

“中国与拉美虽相隔万里,但在文化上、情感上,我们是相通的。”中国作协主席张宏森在开幕式上的致辞,既是对中拉文明交流传统的总结,也为这场诗会的意义作出注解。

从文化探访到文学对话,诗人们的每一次互动都在推动中拉文明互鉴走向深入,让诗意的纽带转化为连结民心的桥梁。

多位拉美诗人表示,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停留在书本与传说中。乌拉圭诗人奥拉西奥·卡瓦洛痴迷中华文化,“一直想亲身体会‘庄周梦蝶’的意境”。

“谁能不被这五千多年文明的丰富多彩所吸引?”玻利维亚诗人本杰明·查韦斯说,他曾想象指尖轻抚丝绸时的喜悦,或在精致的纸张上尝试写下几笔别致的书法。现在,他有幸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拉文学有着悠久的交流传统,此次诗会成为这一传统的延续与升华。

“来到中国,我们通过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心灵交流。”古巴诗人吉赛尔·露西亚·纳瓦罗说,古巴和中国有着长久的情谊,在诗歌领域,不少中国知名诗人的诗歌传入古巴,对古巴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很多古巴诗人的作品也被翻译到中国来。

中国诗人对拉美文学同样有着深刻的解读。例如,博尔赫斯《长城和书》中有关时间与记忆的探讨,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哲思异曲同工;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更是广受认同。这种跨越时空的双向滋养,成为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

短短数日的诗会中,中拉诗人们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共鸣中缔结情谊。这场国际青春诗会所编织的情感纽带,必将超越时空,持续激荡出新的文明回响,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