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账号被禁:教育功利主义不能偏离育人本真
发布时间:2025-09-25 17:52 浏览量:1
文/张梓泫
9月24日,张雪峰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账号被发现处于禁止关注状态。尽管张雪峰团队未公开具体原因,平台方也以“违反社区公约”等说辞回应,但这一事件所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了账号本身,直指背后长期争议的教育价值观话题。
我们必须承认,张雪峰为许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普通家庭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视角,但他的走红,也折射出一种教育功利主义的倾向。“理科590报新闻?闭着眼睛摸专业都比新闻好!”“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这些曾让他爆火的犀利言论,将复杂的专业选择简化为“有用”或“无用”的单选题,将长线的育人过程等同于求职的筹码。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期待,不由自主地从“培养人才”滑向“找到好工作”。张雪峰的话术之所以能收获大量拥趸,正是因为它精准命中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焦虑,更迎合部分人规避风险、渴望“快速变现”的心理。他撕掉了理想主义的面纱,将许多人内心担忧却不敢明说的现实顾虑赤裸裸地摊开,告诉学生和家长如何用最小的“试错成本”,去博取一份看似最稳妥的保障。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不仅可能误导个人选择,更可能对社会长远发展造成伤害。如果所有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只盯着当前的热门行业,一窝蜂地涌向计算机、金融等被视为“高回报”的领域,而冷落了基础科学、人文学科等需要厚积薄发的“冷门”专业,那么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将会失衡。
“一花独放不是春”,国家的进步不仅需要工程师和程序员,同样需要哲学家、历史学家、记者和艺术家。他们的价值无法用月薪多少衡量,却关乎文明薪火的传承、社会的创造力和人类思想的边界。
更进一步看,在“张雪峰们”的话语里,“成功”似乎与高薪、体面、稳定划上了等号。这种单一的成功标准,无形中加重了全社会的焦虑感,也让许多拥有不同天赋和兴趣的年轻人感到压抑和迷茫。他的职业规划是否指向真正的“保障”,实在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曾批评张雪峰“害人不浅”,而张雪峰的支持者则坚称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种观点的对立恰恰印证了当前教育价值观的分歧。当富有深度的育人思考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当长远规划被急功近利的算计取代,赢得了一时口舌之快的“张雪峰们”,或许已经丢掉了教育的本真。
此次账号被禁事件,或许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对教育功利主义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一个信号。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急功近利的“投资”,而是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能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思维的训练、社会责任感的塑造,远比起薪高低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