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心是教书还是育人?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18 19:17 浏览量:1
#### **——一场关乎“人”的终极较量**
“老师,您到底是教书的,还是管人的?”
一个初中生的问题,让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沉默。
当下的教育生态中,关于“教书”与“育人”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认为教师只需专注知识传授,学生成绩才是硬道理;有人则痛斥“应试教育”忽视人格培养,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这场争论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分歧,更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深刻思考。
---
### **一、割裂的现状:教书与育人为何成了对立面?**
当下教育最典型的矛盾,莫过于“教书”与“育人”的割裂。
- **“只教书”的困境**:部分教师将课堂视为知识搬运的流水线,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的“容器”。他们关注考试大纲、刷题技巧,却对学生的心理压力、人际矛盾视若无睹。结果呢?学生可能考出高分,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因长期压抑产生心理问题。
- **“伪育人”的误区**:另一极端是将“育人”简化成道德说教。教师反复强调“要听话”“要守规矩”,却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真实的体验与理性的引导。这种空洞的训诫,反而让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心理。
**案例**:某重点中学学生因长期熬夜刷题导致抑郁症,家长却质问老师:“为什么成绩下降了?”——这背后,正是教育目标异化的缩影。
---
### **二、教育的本质:教书与育人本是一体两面**
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 **知识是育人的载体**:历史课上分析战争背后的伦理冲突,物理实验中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语文阅读中体会人性的复杂……知识的传授若脱离价值观的渗透,便成了无根之木。
- **育人是教书的灵魂**: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学生,更能在小组合作中高效学习;一个具备抗压能力的孩子,面对难题时更可能迎难而上。品格的塑造,恰恰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经典启发**: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正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而非填鸭式灌输。
---
### **三、如何实现“教书育人”的融合?**
要让教育回归本质,需从三个维度破局:
#### **1. 教师角色的转型:从“讲师”到“导师”**
- **教学方式的革新**:摒弃“满堂灌”,通过案例讨论、项目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知识与社会责任的关联。例如,数学课上引入社区调研数据,计算垃圾分类的经济效益,既锻炼技能,又培养公民意识。
- **情感联结的深化**:广东一位班主任通过7次家访,用真诚打动叛逆学生,最终引导其从“问题少年”成长为美术特长生。教育的关键,在于“用心灵唤醒心灵”。
#### **2. 评价体系的升级:分数之外,看见“人”**
- **多元评价标准**:新加坡某中学将“社区服务时长”“创新项目成果”纳入升学考核,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不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 **心理健康支持**:芬兰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情绪管理课程——健康的心理,才是终身学习的基石。
#### **3. 社会共识的重建: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
- **家庭教育的协同**:父母若只问分数、忽视品格,学校的努力将大打折扣。杭州某小学开设“家长成长营”,教家长如何通过日常对话传递价值观,效果显著。
- **社会资源的整合**: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实习基地等,都能成为“大教育”的课堂。北京某中学与科研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环保课题研究,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
### **四、结语:教育是一场“成全人”的修行**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制造标准化的“产品”,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独特的可能性。
- **对教师而言**:既要深耕学科知识,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会在学生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 **对社会而言**:需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给教育更多“慢下来”的空间。一棵树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耐心与包容。
**最后,用一位老教师的话结尾**:
“当我退休时,学生记住的不是某道题的解法,而是我曾教会他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尊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
**互动话题**:
你遇到过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老师吗?TA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点赞最高的读者将获赠教育经典书籍一本!)
---
**参考资料**:
- 网页1、3、5、。8等对教育现状与案例的分析。
- 网页6、9、10关于教育本质与教师职责的论述。
- 网页4、7中引用的教育家观点。
- 上一篇:当教师难吗?教师的难表现在什么地方?
- 下一篇:谈谈对教师职称的看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