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偶然间的一项发明,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
发布时间:2025-09-25 19:53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长安的雪下得特别大。
礼部贡院外,一群考生站在风里瑟瑟发抖,手里攥着刚写完的试卷。
可他们不知道,这一次,试卷上没有名字。
不是忘了写,而是被要求“糊名”——一个当时谁也搞不明白的新规矩。
有人小声问:“这是啥意思?”
另一个人摇头:“听说是圣人亲自下的旨意。”
那会儿的“圣人”,指的就是武则天。
她刚刚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下还没完全安稳,朝堂里的风声更是一阵紧一阵。
李唐皇族不服,旧臣观望,新进之人没几个敢真心追随她。
可她要坐稳这个位子,不能只靠武力。
她需要的是一群听她号令的人——不靠世袭,不靠门第,全凭本事上来的人。
可是,那时候的科举早就变了味。
说是公平考试,实则满是猫腻。
谁家子弟出身好,谁就容易被看中。
考官认字迹、看文风,甚至连纸张上的墨香都能猜出是谁写的。
寒门学子就算写得再好,也不过是陪跑。
武则天看得清楚。
她不是为了什么“教育公平”,她是为了权力的平衡。
她要的是一整套能摆脱旧贵族控制的选才机制。
于是她下令:试卷必须糊名,考官一律不得知晓考生身份。
原话是——“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就是这么一句话,把整个朝廷的格局撬动了。
姚崇,就是这批“糊名”制度下冒出来的人。
他出身寒门,父亲不过是个小吏。
可他文章写得好,政务也有一套。
糊名之后,他的卷子被高分录取,后来一路升到宰相。
再往后,他成了武则天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
那时的朝廷,真是变了模样。
以前满朝文武不是崔家就是卢家,动辄几代为官。
可武则天一登基,换了风气。
她不怕你没背景,就怕你不忠心。
当然了,这事儿也不是没有阻力。
很多老臣一听说要“糊名”,当场就翻脸。
有一位资深的吏部侍郎据说直接拍了桌子:“如此则无以知人矣!”意思是——不看人怎么挑人?
可她没理会。
反而变本加厉,还派人监督考场,连考官改卷都要签保密誓言。
不过话说回来,这制度虽然初衷不纯,却确实起了作用。
武则天手下的那一批重臣,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来的。
宋璟、张柬之、狄仁杰,哪个不是寒门出身,靠实打实的本事上位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套制度后来居然被沿用了下去。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玄宗都没废除“糊名”。
到了宋代,宋真宗索性把它推向极致,设了个“誊录院”,找专人把所有考卷重新抄一遍。
这样一来,连字迹都认不出来了。
这下门第再高,也没用了。
你写得不好,照样淘汰。
你出身再差,只要文章过硬,也一样能中榜。
这种做法,后来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
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废除之前,糊名加誊录,一直是标准流程。
说起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权谋之举,可它带来的结果,却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通达之路。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武则天的统治再怎么强硬,历史学者在谈到她时,也不能忽略她在制度建设上的贡献。
当然了,她的统治并不温和。
她清洗宗室、铲除异己,用过许多非常手段。
可她在选才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比很多皇帝都要彻底。
有一次,有人进谏,说现在朝中寒门太多,应该考虑一下“出身”。
武则天回了一句:“取士之道,在才不在门。”
这话,后来被不少史书引用。
可最早,那不过是一场朝会上的一句随口之言。
就是这句话,和那一纸“糊名”的命令,让整个官僚体系悄然改变了走向。
从那以后,贡院门外的考生,再也不能在卷子上写名字了。
参考资料: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华书局,2009年。
范文澜,《中国封建社会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李学勤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唐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