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入三国:那些为蜀汉而战的外族士兵

发布时间:2025-09-25 20:57  浏览量:1

从某种程度来说,三国混战可以被视为后来蛮族入侵的预演。由于黄巾之乱的巨大破坏,各地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人力资源荒,必须大量招募外族士兵。

比如占据西南在蜀汉,必须为生存而不断尝试进攻,尽最大可能维持常态化战争。所以,包括诸葛亮在内的顶层设计者,无不重视军队的外部兵源开发。

蜀汉的地理基本盘非常适于闭关自守

两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整个蜀地已相当富饶。由于北面是难以逾越的秦岭山脉,东面又有湍急的长江上游充当边界,所以非常适合防守或主动出击。整个盆地犹如城墙包裹,堪称乱世中的绝佳避难场所。尽管也有黄巾军分支闹事,受波及程度却远不如北方沉重。

然而,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往往在全面争霸中沦为桎梏。那些阻挡外敌的天然屏障,反过来就是限制农牧增产的不可抗因素。甚至在巴蜀境内,丰富多样的地形有着巨大海拔落差,进一步压缩平原屯垦的可用面积。若再算上南方的湿热气候,很多困境其实与东面的孙权集团类似。

巴蜀境内的地理落差极高反过来限制农业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巴蜀毗邻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都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走廊。无论甘肃南部的羌人山民,还是来自西域的斯基泰游牧部落,乃至不同阶段的汉人,都或多或少的利用过这些山峦通道。其中部分索性留下来建立聚落,成为不受郡县直接管辖的化外之民。在动乱频发的特殊年代,就能被迅速招募为可用之兵。

正因如此,早在刘备集团抵达前,抢先控制当地的刘焉、刘璋父子就相当依赖外人援助。例如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以及主要由川外流民组成的东州兵部队,专门重锤和自己不对付的蜀地土豪。随着汉中张鲁与北方曹操的威胁日益逼近,又邀请荆州的刘备率军入蜀,核心思路仍旧是借客兵压制本土反抗情绪。结果便是机关算尽,成为新势力搞鸠占鹊巢的直接受害者。

刘备入蜀前当地已饱受客军压制很长时间

事实上,刘备远比久居西南的刘璋更缺乏基本盘支持,麾下队伍只能靠收纳流民、乌桓或匈奴撑场面。巧合的是,荆州因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属性,在汉末乱世中积累到大量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他们为求生存,争相投靠皇叔麾下,被编组成所谓“荆州兵”。无论配合孙权抵御曹操,还是快速西进占据成都,他们都是无可争议的铁杆主力。而且成为单独势力,牢牢掌控蜀汉前期的军政大权。

随着关羽兵败,刘备自己也在夷陵遭受重挫,伤亡惨重的荆州集团无法再有效补充兵源。这让接过实际主导权的诸葛亮非常担忧,深怕会在内外反对势力的夹击中轰然倒塌。索性增加蛮夷部队数量,还尝试用法家思维予以管制。一面要求他们轮流出人服役,一面尝试推广郡县制,最差也是类似西汉的半独立属国。

刘备之死象征着蜀汉前期的荆州兵集团走向颓势

所谓叟夷 就是沿横断山脉南下的斯基泰牧民后裔

当时,南中地区活跃着一支所谓叟夷的游牧部落。他们的起源很有来头,先祖曾是在西域走马放鹰的斯基泰-塞种人。大约在西周时期走青海道南下,沿横断山脉的边麓抵达云贵。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牧场面积缩小,以及深陷同周遭土著的长期厮杀,这些草原霸主的后裔没能掀起多少波澜。历史上曾被楚国收编,稍后又向秦国投诚。好在尚武传统得以延续,只待能真正认识其价值的新主出现。

蜀滇地区的斯基泰后裔骑兵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益州郡,当即虏获牛马羊属30万,可见这片西南游牧经济区的强大实力。到东汉时期,又发生过刘尚击益州郡头人风波,获得马3000匹、牛羊30000余头。当地叟兵偶尔也接受召唤,离开西南参加一些讨伐作战。等到丞相独揽大权,更是被毫无保留的挖掘出额外潜力。

通常而言,蜀汉当局会对南中牧民们采取镇压政策。无论情愿与否,都必须为北方朝廷提供贵金属、赋税、粮食、牛羊和犀牛皮等战略物资。同时,根据需要派遣青壮年外出,以部落兵或部曲的形式直接参战。诚然,这片湿热牧场不如曹魏控制的北方前沿,依然强过气候更不适合养马的江东属地。

今天的四川西部仍旧有大片山地牧场

由于战争频繁,巴蜀的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诸葛亮无法在蜀汉事实原版军屯。只能退而求其次,给于有合作态度的蛮族自治权,靠封建模式征收作战人员。这样还能减少军队中的蜀人比例,替自己更加卖力的产出口粮。简而言之,就是在角落里重建一个汉武帝风格的迷你西汉。

其中,广泛分布于巴郡到汉中之间的賨人,是蜀汉军队最喜欢的蛮族兵源。他们的另一个称呼是板楯蛮,曾在秦末乱世中被刘邦雇佣。到诸葛亮权倾一时的阶段,再度为头顶汉家王旗而战。其中包括名为赤甲军的精锐步兵,以及装备轻便、训练有素的弓弩手。因为陇西前线地形复杂,所以有利于云贵川山地土兵发挥特长。

俗称板楯蛮的賨人 在蜀汉军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孟获归降后的南中地区,许多南中部落兵被大量征调去北方前线。他们不仅善于侦查骚扰,还能有效执行伏击、攻坚和围城任务,属于机动较强、后勤依赖度较低的优质牛马。

有时仅仅在山林间快速穿插,都可以让曹魏方面的士兵感到压力山大。如果不幸被淬毒箭头命中,因为中原大夫对相关药剂不慎了解,几乎没法给于有效医治。

孟获的部众同样被诸葛亮大批征调去北方前线

北国健儿

秦岭山脉堪称巴蜀盆地的北部屏障

相比南中腹地,蜀汉的北部前沿情况更加复杂。那里生活着众多农牧合营部落,包括羌人和小月氏,他们喜欢互相抢劫,往往自保意识相当强烈。一旦发现利益遭剥夺,就会本能的寻找对立面合作,非常适合收买拉拢。

从宏观地缘领域看,整条横断山脉就是汉中和关中的侧翼,最远可抵河西走廊。换句话说,曾经的民族迁徙走廊,也是诸葛亮不断北伐的特快通道。只要稳住这条生命线,就可以从战略、战术层面包夹曹魏。前提则是与土著们搞好关系,顺便利用其精干人力,填充本部兵马的规模不足。

羌人无疑是汉魏时代最重要蛮族之一

于是,羌人成为蜀汉骑兵部队的第二大外援。诸葛亮一直不遗余力的拉拢凉州羌族,还努力地出秦川争夺雍凉。那些地方同样盛产战马、兵源与某些紧俏物资,而且数量、质量都优于南方腹地。贵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自己就拥有1/2羌人血脉。

值得一提的是,河西羌人本应与曹魏政权联系紧密。奈何后者继承东汉衣钵,始终不能同郡县外山民搞好关系,还要定期组织减丁性质的屠戮。于是,不少部落在情感上偏向成都。他们愿意向诸葛亮跨境输送骑兵,乃至条件允许时宣布倒戈。即便后来蜀汉灭亡,他们依然与曹魏关系恶劣,并且把冲突延续到西晋王朝。

由于曹魏的敌视政策许多羌人部族偏向蜀汉

其次,河西地区还有一些名为卢水胡的小月氏人。从刘彻时代起,他们就习惯于为能出高价的政权服役,在匈奴或汉朝间来回转换阵营。即便没有军事需求,这些大月氏牧民后裔还能充当中间人,建立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秘密经济渠道。由于曹魏基本接过东汉的外交遗产,还能借用匈奴的影响力,结交西域的大部分塞人城市,蜀汉自然偏向与之对立的吐火罗系人群。

最后,长期接触山民的极限求生方式,让蜀军自己也学到不少战术技巧。譬如选择易守难攻的山顶建造过冬据点,在里面储存预留物资,外侧则是坚固的防御壁垒。一旦数量呈指数级增加,彼此间就能掩护策应,减少被对手贸然强攻的风险。

横断山脉既是蜀汉的屏障又是通向外部世界的快车道

管用但不够用

外族士兵与蜀汉的关系相当复杂

那么,蜀汉招募的这些外族士兵究竟表现如何?

通过《三国志》等文献的有限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少人发挥出色。

羌人部队在街亭之战中为蜀汉挽回些许颜面

在闻名遐迩的街亭之战中,就有一支羌人组成的无当飞军,成为失败方为数不多的亮点。他们原本生活在靠近南中的山区,被诸葛亮内迁到平原地区驻屯,并且由王平担任指挥。在马谡的主力溃败后,还能靠虚张声势唬住曹魏追兵,从容不迫的完成撤退,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第三次北伐期间,司马懿派张郃前去追击蜀汉撤军。尽管后者深知对方阵中的蛮族不好招惹,希望找借口推脱,还是架不住统帅的软磨硬泡,沦为羌人弩手制造的亡魂。

在山地环境下曹魏士兵经常斗不过蜀汉的蛮族士兵

后来,曹魏纠集号称十多万军队,准备迅速击破汉中防御。守将王平根据过往经验,坚决不同意退往南部城市固守,命令部下坚守傥骆道口的要地,自己则在后方率领机动性强的军队预防不测。果然让对手发挥不出数量优势,深陷层层伏击与不可知背袭的网络之中,只能调头放弃强攻计划。

可惜,这些战术层面的局部胜利,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蜀汉的持续颓势。毕竟,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曾真正有效发挥出蜀地的全部潜能。他们推出各类政策的初衷非保境安民,而是要白嫖资源去实现自己的宏大野望。因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土豪、村夫,始终被束缚于脚下土地,承担日益加重的纳粮需求。然后将产出交给外族客兵,消耗在永无止境的对垒战中。

阿斗的迅速投降源于于刘备和诸葛亮耗尽民力

最终,祸害巴蜀的法家奋斗时代,在诸葛亮死后宣告瘫痪。仅仅几十年无休止折腾,就让整个天府之国陷入凋敝。当邓艾的军队避开山麓屏障,轻易冲杀至平原地区,包括阿斗在内的精英阶层就完全失去抵抗意志。这种黑天鹅式闪崩,像极了曾在关中盆地耗尽所有民力的暴秦。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经年累月的灰犀牛积淀,才是蜀汉无法持久的底层逻辑。更加讽刺的是,当年担任终结者角色的刘邦,恰好就是刘禅一系尊崇的伟大高祖,而被终结一方同样二世而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