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盯1个细节,让你看人看到骨子里,有问题及早断交避祸

发布时间:2025-09-25 21:12  浏览量:1

公元前154年,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楚国也是人事变动频频。

这一年,穆生辞别楚王,离开了楚国。

穆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跟随楚王三代的元老,却没有听从好友申公、白生的劝阻,最终选择离开。

接下来,楚王刘戊的老师韦孟,看到楚王冥顽不灵难以教导,也离开了楚国。

同样是楚国三代元老的申公和白生因为规劝楚王被处罚,两个三朝元老,被穿上囚服,绑到街上去捣米。

楚王的叔父刘富吓得带着母亲逃离楚国,投奔长安。

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咱们从头说起。

刘邦统一天下后,把自己的老弟刘交封为楚王,对,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之后。

同时,刘交把自己的三个同窗好友申公、穆生、白生任命为中大夫。

刘交知道穆生不喜欢喝酒,每次宴会时总是为他准备一杯果酒。

刘交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郢客依然按照父亲在世时的规矩办事。

但是,刘郢客死后,刘郢客的儿子刘戊开始怠慢,不把这些规矩当回事了。

一开始还照旧,后来就逐渐忘了。

穆先生对此非常敏感,毕竟有些人确实不能喝酒,这是身体原因。

他感慨道:“我要准备走了。不再给我上果酒,说明大王已经不在乎我了。如果我不走,迟早会被扔到街头当成囚犯示众。”

于是,穆先生开始以生病为由卧床不起,不再去面见楚王刘戊。

申公和白生两人专门去拜访他,毕竟很久没见,想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一向是同进同退,都是三朝元老了,有事一般都会一起商量。

这次,他们一起去拜访穆生。

申公和白生对穆生说:“难道你忘了吗?当年楚王刘交对我们多么看重和照顾,现在的楚王刘戊,不过是礼数上有些不周到,你又何必太在意呢?”

他们三人本是刘交的同窗好友,而刘戊只是刘交的孙子,和晚辈计较这些,实在没必要。

但穆生却说:“这正是关键。能察觉到细微之处,就能预见未来;能洞察先机,就能把握命运。往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微小的迹象,就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吉凶。所以,聪明人一旦发现这种征兆,就会立刻离开,绝不会犹豫。当年楚王刘交之所以对我们三人礼遇,是因为他还有道德仁义。但现在的楚王已经变了,这不是简单的疏忽或懈怠,而是他已经忘记了道德仁义。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你还能和他长久相处吗?肯定不行。我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一点礼数的缺失就要离开呢?”

说完这些,穆先生便以生病为由,辞别楚王,离开了楚国。

而申公和白生在楚国待了大半辈子,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楚王刘戊这个人不是个正经心智,性格残暴,他的老师韦孟都不敢直接劝谏,只能通过作诗来提醒他,但刘戊根本不听。

韦孟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离开。他明白,像刘戊这样的坏种早就长歪了,孔子来了也是教不了的,继续留在他身边,迟早会惹来大麻烦,所以果断离开了楚国。

申公和白生却不死心,一再劝诫楚王刘戊。

然而,刘戊对他们毫不客气,不像他爷爷和父亲那样尊重这些老臣。

他下令将两人抓起来,用绳子五花大绑,给他们穿上囚服,并扔到街上去捣米。

楚王刘戊想跟随吴王刘濞一起造反,他的叔叔刘富劝他不要胡来,但刘戊却威胁刘富说:“如果你不支持我的行动,等我开始造反时,我就先杀了你祭旗。”

刘富听后非常害怕,赶紧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逃到了长安。

有时候,风雨欲来之前,总会有一些人的动向先发生变化。

大事将至时,你会发现“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些人嗅觉特别灵敏,事情还没真正发生,他们就能立刻察觉到问题,只要有一点征兆,就马上抽身离开,绝不会等到大祸临头才想逃跑,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可以说,楚王刘戊的叔叔刘富是睿智的,但有些人就显得迂腐,比如申公和白生,结果被楚王抓住机会收拾,最后被当成囚犯扔到街上示众。

这就是通过征兆预测未来的智慧。

一,小处见大,细微之处,预见未来。

一个人只要注意到一个小的征兆、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个态度,就可以预见未来。

比如说,我之前在一家公司的时候,刚去时老板很客气,整天“李老师”地叫。

后来渐渐熟悉了,就直接叫我的名字。

再后来,觉得我拿钱多了,整天“小李、小李”地大呼小叫,恨不得马上让我走。

为什么老板对同一个人,随着相处时间的变化,称呼也会变呢?

你要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刚开始你还有用,但时间长了,他觉得你的利用价值变小了,就不再对你那么客气了。

当然,也不一定是价值变小了。就像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有人觉得你好拿捏的时候,他的心思就变了。

渐渐地,他就会开始轻视你,欺负你,占你便宜,抢你功劳,让你背锅,这时候你就应该选择离开了。

二,态度决定去留。

有时候,领导或老板对你的称呼,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态度变化。

我们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如果领导或老板不再对你客气,开始变得随意——当然,这里的“随意”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随意,而是带有轻视和怠慢的态度——你就要明白,这时候你该走了。

就像穆生,或者楚王的老师韦孟那样,选择远离。

对你态度有问题的人,及时远离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避险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三,识人不明,引火上身。

如果没有识人之明,反而会引火上身。

比如,白生、申公,可以说就是因为不明事理,没有通过别人的态度、动作洞察先机、预见未来。

更糟糕的是,他俩还不听老友穆生的劝告,不信穆生的提醒,最终让自己吃亏,老了以后还要跟着受罪。

这就是识人的智慧,也是洞察先机的智慧。

一个微小的征兆,就预示着未来事情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