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再提速,未来相关概念股之争

发布时间:2025-09-25 19:20  浏览量:1

近日,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接连传来重磅消息。

9月15日,宇树科技将其自主研发的“世界模型-动作”(WMA)架构UnifoLM-WMA-0向全球开发者全面开源,该模型专为通用机器人学习而设计,有望推动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9月23日,智元机器人宣布其GO-1(Genie Operator-1)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全面开源,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采用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架构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向全球开发者免费开放,或将降低具身智能技术门槛;9月24日,擎朗智能升级并发布针对服务行业的自研VLA模型:KOM2.0(KEENON Operator Model2.0),据悉该大模型将应用在公司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上,能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

大模型技术作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不仅能够协助机器人执行各种复杂任务,还是协调机器人身体各部件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该领域正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

本文盘点了部分有望在具身智能模型发力的企业。

▍岩山科技

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营业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元投资。

人工智能领域作为当今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岩山科技抓住这一趋势,自2023年起,公司将人工智能业务视为推动公司新一轮增长的战略催化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驾驶、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及类脑智能(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简称BII)、生成式AI(AI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等新兴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并已取得显著进展,为将公司打造成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AIGC业务方面,岩山科技在多年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基础上于2023年6月成立了上海岩芯数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ockAI)。该子公司成功自主研发出国内首个非Transformer 架构、非Attention 机制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目前Yan架构大模型已完成了多次迭代升级,其中Yan 1.3能够在机器人领域进行应用。Rock AI通过与机器人厂商进行合作,将Yan 1.3大模型部署在低算力芯片的机器人平台上,能够让机器人在在离线的情况下准确理解模糊指令,并驱动机器人运控系统高效完成各类复杂任务,展现了 Yan 1.3 自主底层架构通用大模型在智能终端的多模态交互能力。

2025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岩芯数智公开发布Yan 2.0 Preview 模型,该模型新增了“记忆模块”,能够在学习中将关键信息存储,并在新场景中快速应用。这意味着大模型不依赖外挂知识库来实现记忆,而是具备了原生记忆能力,从而推动下游应用的各种设备向自主学习迈进。Yan 2.0 Preview 将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拓展到视频领域,可实时解析短视频中的动作轨迹、物体状态、环境变化等信息,推动大模型与现实环境的深度交互。

岩山科技在AIGC大模型、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布局,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与知识融合、算法创新与技术融合、应用场景的互补等方式实现不同业务板块间的有效互补与联动,可以推动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岩山科技控股子公司Nullmax纽劢科技推出的NI技术,将探索融合岩芯数智Yan架构多模态大模型,打造全场景辅助驾驶应用,并拓展至具身智能领域。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将积极尝试将Yan架构大模型运用于各类AI工具产品中。

▍拓斯达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坚持“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企业使命,深度研发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三大底层技术,不断打磨以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以期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装备服务商。

凭借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实践经验,拓斯达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全线覆盖的同时,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持续开展通用机器人“感-算-控”一体化高性能运动控制平台的相关研发工作,以加速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

拓斯达于2023年开始布局具身智能。在硬件方面,拓斯达持续发力,不仅积累了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在内的底层核心技术,还与国创工软合作开发基于欧拉操作系统的新一代X5 机器人控制平台。基于该控制平台,拓斯达构建了“VR+AI+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协同系统,打造出智能双臂机器人解决方案,达成多轴联动的毫秒级实时响应,并能够基于高精度力反馈手柄实现高精度遥操作能力。

软件方面,拓斯达则与华为云、智谱、阿里云等大模型厂商展开深度合作,基于真实工业场景采集、训练、迭代的数据,将其率先应用在人形机器人的工艺技能训练领域,并在注塑行业等真实制造业场景中快速更新,形成“工艺数据→AI模型→执行”的闭环,推动机器人从“能干活”向“会干活”进化。

2025年9月,拓斯达正式发布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小拓”。该人形机器人采用四舵轮设计、支持360度全向运动,基于公司在高端伺服领域的积累,以及拓斯达与智谱共同构建的预训练具身模型COT-VLA基座,可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与决策。

▍昆仑万维

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经过多年在互联网领域的深耕,目前公司旗下业务覆盖AGI与AIGC、信息分发、元宇宙、社交娱乐及游戏等多个领域,市场遍及中国、东南亚、非洲、中东、北美、南美、欧洲等地。

昆仑万维抓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自2020年起便关注AI领域,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目前公司已构建起“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昆仑万维在大模型自主研发方面持续突破,公司围绕多模态推理、空间智能等核心领域,先后发布并开源多款行业领先的大模型,涵盖强化学习、多模态、软件工程及代码、空间智能等众多技术领域,包括Skywork-R1V多模态视觉推理模型、Skywork UniPic模型等。公司正加速构建从模型到产品的全栈能力,巩固领先优势,推动AGI与AIGC业务高质量发展。

公司自主研发的天工大模型在多项权威测评中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依托天工大模型,公司旗下AI智能助手、AI视频、AI音乐、AI游戏、AI社交等垂类应用稳步推进,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AI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实现应用创新,全面开启智能时代的新篇章。

▍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便一直从事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认知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国际前沿水平。科大讯飞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源头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落地,致力于“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科大讯飞已经构建起了算法、算力、数据等要素自主可控的 AI 核心技术研究和模型训练体系,并实现了AI行业应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汽车、企业 AI 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等)、AI开放平台和AI消费者产品三大AI落地商业化体系。随着应用规模的持续扩大,由数据驱动的“模型算法-产品价值-业务增长”商业飞轮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针对大模型,科大讯飞基于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的扎实积累,于2023年5月6日,正式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简称“讯飞星火”)并持续迭代升级,位列中国大模型第一梯队。讯飞星火整体布局为“1+N”体系,“1”是指通用底座大模型,“N”是指以底座大模型赋能教育、医疗、汽车、办公、工业、智能硬件等多个行业领域,并形成独具优势的行业大模型。

此外,讯飞的AI开放平台作为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始终引领AI开发者生态,在大模型产业化和行业应用落地上取得突出成效。科大讯飞作为全国机器人标委会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副组长单位,面向机器人企业打造机器人超脑平台,目前已覆盖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等 500 家智能机器人厂商,与头部机器人企业形成广泛合作。

▍商汤科技

商汤科技业务涵盖生成式AI,视觉AI和智能汽车,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深受客户及合作伙伴好评。公司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并长期投入于原创技术研究,不断增强行业领先的多模态、多任务通用人工智能能力,涵盖感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智能、智能内容生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同时包含AI芯片、AI传感器及AI算力基础设施在内的关键能力。

此外,商汤前瞻性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商汤AI大装置SenseCore,打通算力、算法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及研发体系,以低成本解锁通用人工智能任务的能力,推动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创新和落地,进而打通商业价值闭环,解决长尾应用问题,引领人工智能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

依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商汤科技正在进军具身智能领域,不仅计划成立具身智能公司,还推出了“悟能具身智能平台”,依托感知、导航和交互三大核心能力,为机器人、智能设备等智能终端提供赋能。此外,商汤科技还于2024年12月宣布通过“1+X”战略架构重构,系统性重塑组织运营体系,构建起核心技术攻坚与场景生态协同的双重动能,并投资了一批具身智能企业,包括银河通用机器人、众擎机器人、钛虎机器人、鹿明机器人等,覆盖了具身智能全产业链,还与华为昇思、傅利叶等企业达成合作

▍云从科技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公司通过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基于数据要素进行整合视觉、语音、NLP等多个领域大模型的实践,致力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并为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智慧商业、AIGC等领域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AI 智能体”的技术路径逐渐获得认同,云从科技抓住这一趋势,前瞻性布局通用大模型研发及AI智能体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技术研发方面,云从科技的核心产品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已升级为AI-Agent平台,公司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先优势在该平台上得到充分体现,并深度赋能金融、制造及治理等多类应用场景。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从容多模态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数据和多模态任务方面表现优异,能够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此外,云从科技还推出了“银河人工智能与智能体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人工智能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环境感知及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融合了公司自主研发的“从容多模态大模型”与通用AI智能体技术,具备环境感知、决策智能与人机协同三大核心优势。

战略生态方面,云从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AI-X研究院”,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驱动力,聚焦下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落地,致力于攻克大模型、智能体等关键领域难题。同时,云从科技持续深化与华为等国产算力企业的战略合作,联合研发训练-推理一体化的软硬件产品,助力客户构建高效、经济的规模化模型算力平台。此外,云从科技积极响应西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招商局检测中心、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数字交通智能安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目前,云从科技的研发成果已得到了认可。一方面,公司子公司重庆云从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科技型企业主导型)建设单位名单,将与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设“产业大模型与智能体系统产业创新综合体”;另一方面,公司凭借自身在算法安全、数据隐私保护,以及多模态融合技术领域的核心优势和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积淀,深度参与起草的《数据安全技术基于个人信息的自动化决策安全要求》和《信息技术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第 5 部分:人脸图像数据》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为构建中国多模态技术的规范化发展透明、公平的自动化决策体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未来,云从科技将继续推进“AI 智能体+行业大模型”的核心战略方向,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战略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更高水平的安全性与通用智能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