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坚持接送初中的孩子?李玫瑾说过:孩子的门关上了,就再也打不开了
发布时间:2025-09-26 07:17 浏览量:1
放学铃声响过十分钟,初中校门口的人群渐渐散去。
我身边一位妈妈揉了揉发酸的脖子,略带抱怨地对我感慨:“唉,真是辛苦,孩子都上初中了,还得天天这么接送。”
我笑了笑,目光望向正和同学边说边笑、朝我走来的儿子,轻声回道:“是啊,但我很珍惜这段路。”
看着她不解的神情,我想起了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那句常被引用的话:“ 孩子的门关上了,就再也打不开了。”
而我所有的坚持,不过是因为,在车轮滚滚的喧嚣声中,在短短十五分钟的回家路上,我儿子那看似毫无意义的“废话”,正是那扇门依旧为我敞开的证明。
出于好奇,我特意问了几位熟悉的家长。
这一问才发现,大多数父母接送孩子,首要考虑的还真不是安全,而是“接娃”这件事,意外地帮他们解决了不少养育中的难题。
放学路上的“废话”,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家长A家的情况比较特殊。
孩子出生后不久,他们夫妻就因为一个项目被调去外地,平时只能靠电话联系。孩子一直由老人带着,幼儿园老人接送,小学上了小饭桌。
直到孩子四年级,他们才调回来。
血缘只是种下一棵小苗,想要枝繁叶茂,还需要日常的陪伴去浇灌。也许是因为之前陪伴太少,他们和孩子之间,总像隔了一层什么。
转眼孩子上了初中,课业一下子紧张起来。本就贫瘠的亲子交流,变得更像“工作汇报”:
“吃饭。” “嗯。”
“作业写完了吗?” “快了。”
“学校要交费用。” “好,够不?” “够了。”
他们想和孩子聊聊天,又怕占用他宝贵的休息时间。孩子虽然不叛逆,但那种客气和疏离,反而更让人担心——从前孩子是留守儿童,现在他们倒像“留守父母”。
于是两人商量:轮流接孩子放学,试试看能不能拉近点距离。
这一接,孩子一开始确实有点懵。以前放学自己走回家,现在校门口不是妈妈就是爸爸,还总带着热切的笑容等着他。
孩子善良,虽不习惯,也没拒绝。而习惯这东西,一旦养成,心防也会慢慢松动。
渐渐地,他在路上话变多了,偶尔还会主动吐槽:
“我们班那谁也这样!”
“妈,你别再做黑暗料理了,还是我姥做得好吃~”
“爸,你有时候还挺逗的。”
《社会心理学》里说,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当孩子发现和父母交流是轻松、愉悦的,能得到归属感和支持感,他就更愿意继续这样的交流。
A家孩子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依恋联结偏弱。如果父母强行介入或质问,反而会让孩子想逃。但他们用的方法很巧妙:
用放学路上的闲谈让孩子放松戒备;
从无关紧要的话题慢慢拉近距离;
在孩子主动开口时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
看似是“套路”,核心却是尊重和允许——尊重孩子暂时不想交流的权利,允许他不完全按父母的期待回应。
这种“废话时间”,其实是一段不被打扰的陪伴,让彼此能专注地感受对方的存在。
“废话”,给了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
家长B是位妈妈,她儿子让我印象很深。
那孩子是典型的I人,内向、喜静,不爱社交。这种性格本身没什么不好,但在青春期,如果太封闭自我,缺少同伴交流,就容易缺少必要的情感支持。
他从小喜欢宅家,最爱和爸爸一起拼模型。
然而今年3月,B的丈夫因脑溢血突然离世。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她一度沉浸在悲伤里走不出来。
有段时间没见她,暑假偶然碰到,我发现她状态好了很多。问起才知道,这改变竟是因为儿子。
她说,有次中午路过儿子学校,想着接他一起吃午饭。结果放学铃响,在一群涌出的学生中,只有她儿子低着头,神情萎靡地沿着马路慢慢走。
那一刻她突然清醒:儿子才十几岁,一夜之间失去了爸爸,妈妈又整日悲伤,他连个能说话的朋友都没有,还有沉重的学业压力……
她擦掉眼泪,悄悄走到儿子身边。儿子低头走了好久才发现妈妈,眼里闪过一丝惊喜。
从那天起,她尽量准时接他放学。母子俩一路聊天气、流浪猫、学习压力……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就走到了家。
也是从那天起,她感觉儿子的情绪明显好转。而那些看似无用的“废话”,竟成了这个家重新温暖的催化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无目的的沟通,能传递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对孩子来说,说说“废话”的好处很多:
让孩子感到,即使长大了,情感联结仍在;
无目的的表达,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爱;
自然的情感流动,比刻意的谈话更治愈。
当孩子感受到爱,很多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
“废话”,让教育润物细无声
家长C是我很佩服的“育儿导师”。她情绪稳定,活得通透,总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她女儿初中时曾喜欢一个男生,对方是“眼里只有排名”的学霸,对她女儿的暗示完全无感。女儿鼓起勇气表白,对方却说:“你应该好好学习,我们榜单上见。”
女儿本是学渣,表白不成反被“卷”,又羞又丧,整个人都抑郁了。
C从侧面知道了这事(女儿并没告诉她),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状态差。她想找女儿谈谈,又想起之前类似情况,正式谈话反而引发争吵。
于是她装作不知情,某天接女儿放学时,趁她心情不错,聊起了自己学生时代暗恋的经历。
女儿一听妈妈还有这种“八卦”,眼睛都亮了,催着她讲。说完后,C随口感慨:
“学生时代的喜欢很纯真,值得放在心底。”
“你妈我这么优秀,别人不喜欢我是他们的损失~”
“不过,别人有拒绝的权利,这不代表我不够好。”
“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
她没再多说。当晚,女儿给她写了一封信:
“妈妈,谢谢你。我知道你是讲给我听的。我会好起来的。谢谢你的不问,谢谢你的爱。我也爱你,我超棒的妈妈。”
你看,父母的“废话”,孩子其实都懂。
“废话”之所以有用,正因为它“无用”——没有评判、不说教、不逼问,反而让孩子愿意听、愿意接。
C后来还笑着提醒我:偶尔可以带点小目的去聊,但真正能影响孩子三观和认知的,还是那些无目的的日常对话。
《圆桌派》里,马未都谈到和儿子相处时说:“你要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一旦他关上沟通的门,我们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青春期不是“麻烦期”,却是个“关键期”。如果孩子对我们彻底关上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能只剩遗憾与无力。
接孩子放学路上的“废话”,恰恰是一种温柔的靠近,不让彼此走得太远,也让我们的引导多一点机会。
毕竟,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愿意和我们放松地说说“废话”,本身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福气。
与各位父母共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82898800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