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空空的等候,空静的等候
发布时间:2025-09-26 07:31 浏览量:1
汉乐府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天清晨,天微微亮。
一个男子意欲渡河。
其披发提壶,奔向汹涌猛涨的河流。
其妻发现后,急忙追赶大声呼喊:
不可渡河!
不可渡河!
然而追至岸边,男子已被波涛吞没。
女子返至空房,援引箜篌,曲声悲怆,如泣如诉。
其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于是,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公无渡河的诗作,包括大诗人李白等。
有人从情感上解读之,有人从艺术上解读之,有人从悲剧精神方面解读之。
比如说,《公无渡河》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其实,《公无渡河》重点描述或提示了人类的一种悲剧困境及险境。
如,提示风险而陷入风险,明知危险而步入危险。
如,险地不可入,死地不可进,危墙之下不可立,急流之河不可渡。
归根结底,其实是风险与化解、苦难与救渡的问题。
再加上《公无渡河》的悲剧性情境,所以深刻动人,所以感人至深。
《公无渡河》入汉乐府,名箜篌引。
箜篌这种乐器,其实非常有意味。
作为一种拨弦乐器,箜篌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
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
箜篌是来经西域传入的外来乐器,据说箜篌为音译。
根本而言,汉字是伟大的会意字,往往兼顾音译和意译。
箜篌音意均为空侯。
箜篌引的命名非常合乎《公无渡河》的主题。
因为,空候之意实为:孤独的等候,空无的等候。
必须说,这个空候的意义非常深刻,包括两个向度:
空空如也等候;等候空空如也。
对于《公无渡河》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
这正是箜篌的悲剧意味,以及空候的哲学意义。
而箜篌引,则更具一种文化意味。
这里不单是说箜篌的抑扬,而是更是讲空候中动人的力量。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到了空山凝云,写到了湘妃素女:
其诗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其诗意味深长,译文如下;
乐曲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玉碎清脆,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饮泣露水,时而让香兰开怀欢笑。
空静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冷光。
二十三根弦丝轻拨高弹,打动了天上的紫皇。
概言之——
所谓悲剧,本是慈悲,本是大慈大悲。
所谓空候,既是空空的等候,更是最为动人的等候……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