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反复叮嘱:一旦服用降脂药,这4种保健品别碰!

发布时间:2025-09-26 10:09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降脂药和保健品一起吃,有的组合比高血脂本身更危险。

很多人觉得吃降脂药已经万无一失,降脂变成日常小事。药片和保健品一起下肚,心里还觉得保险。没人告诉你,某些保健品和降脂药一起吃,反而会让肝脏、肾脏、心血管同时受罪,甚至加重病情。

高血脂越来越常见,早在2022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脂患病率就已高达40%。降脂药成了不少家庭的“常备药”。大家最常听到的药名是他汀类,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很多人吃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停药就怕血脂飙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过早中风、心梗的患者多是因为血脂控制不好。降脂药的作用就是帮身体把多余的胆固醇“扫地出门”,让血管不堵车。

可没人告诉你,降脂药本身就有副作用。常见的有肝功能损伤、肌肉酸痛、肾功能异常等。药品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医生也会一再叮嘱“按时复查肝肾功能”。可一旦和某些保健品“撞车”,风险更大。保健品在中国一直被当作“补品”,但对降脂药来说,有些保健品根本不是朋友,是隐形对手。

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都是“看得见”的,保健品的影响却常常被忽略。很多保健品不是“无害的糖豆”,它们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会让降脂药的副作用放大,甚至影响药效。药品和保健品的碰撞,远不是“1+1=2”那么简单。

红曲保健品号称“天然降脂”,在中国市场异常火爆。很多中老年人买来当成“辅助降脂药”。但红曲和他汀类药物本质上“同宗同源”。红曲中的活性成分和他汀类药物结构极其相似,都会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红曲自己其实就是一种“天然他汀”。如果本身在吃他汀类降脂药,再加上红曲保健品,相当于把剂量翻倍。身体里的他汀类物质瞬间超标,肝脏和肌肉的负担陡增,肝酶升高、肌肉溶解的风险大幅提升。国家卫健委已明确提醒,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严禁同时服用含红曲的保健品。

红曲降脂的广告词看似无害,实际上背后隐藏着肝损伤、横纹肌溶解的风险。临床上出现过多起服用降脂药和红曲保健品联合导致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的病例。降脂药和红曲不能同时吃,不是小题大做,是有据可查的硬规定。

很多人以为鱼油能“护心降脂”,和降脂药搭配更安全。其实,鱼油的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会让血液变稀,有轻微抗凝作用。吃降脂药期间,如果同时服用鱼油,血液里的脂类代谢通路会被影响,凝血功能变差。

部分人本来就有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减弱,降脂药和鱼油一起用,出血风险更高。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好的人,鱼油和降脂药同服,消化道、牙龈甚至脑出血风险都会增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普通人无需额外补充鱼油。日常饮食均衡,适量摄入深海鱼即可。降脂药和鱼油同服,风险大于获益。护心降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度为佳。

银杏叶制品在中国市场常见,被宣传为“护脑、护心、改善血液循环”。但银杏叶里的有效成分会影响肝脏代谢降脂药的酶系统。降脂药和银杏叶一起吃,就像一条路上突然多了一辆慢车,药物在体内堆积,副作用加重。

银杏叶本身就有一定抗凝作用,和降脂药(尤其是他汀类)同时服用,容易让血液更难止血。肝脏负担增加,肝酶升高的风险变高,部分人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有明确警示,银杏叶制品和降脂药不能随便搭配。

银杏叶不是“万能护心丸”,普通人日常饮食里,完全没有必要额外补充。降脂药和银杏叶制品一起吃,风险远大于益处。

大豆异黄酮被当成“天然雌激素”,很多女性中老年人为了“护心养颜”而长期服用。大豆异黄酮会影响脂肪代谢和激素平衡,和降脂药同服时,药物的降脂效果变得不可控。

部分研究认为,大豆异黄酮和降脂药同服,会影响药物吸收和代谢,可能导致药效下降或副作用增加。尤其是激素敏感型疾病患者,盲目补充大豆异黄酮,还可能引发更多健康隐患。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大豆异黄酮只适合特殊人群,普通人无需长期补充。

大豆异黄酮不是“万能保健品”,降脂药和它同服,反而让血脂控制变得复杂。药物和保健品的关系不是“互补”,有时却是“互伤”。

中国人对保健品的迷信由来已久。市面上保健品种类繁多,广告铺天盖地。很多人买来送长辈,自己也长期服用。降脂药配保健品,背后是“花钱买健康”的心理。

但身体不是试验田。药物和保健品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绝大多数保健品没有经过正规的临床验证,安全性、有效性都无法保证。降脂药已经明确标注了用药风险,还要加上保健品的“不可预知”,等于把健康放进了“盲盒”。

有些人觉得药品和保健品都是“保健”,混着吃不会有问题。实际上,药物和保健品的代谢路径不同,剂量、成分、作用机制都不一样。身体负担会叠加,副作用也会被放大。

药物的安全性来自于严格的临床试验和长期的监控,保健品则没有这样的保障。很多保健品的成分含量不稳定,含有杂质甚至违规添加。降脂药和保健品同服,是对身体的双重考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反复强调,科学用药是慢病管理的根本,降脂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优先考虑。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更不能和降脂药乱搭配。

很多人觉得降脂药吃了就万事大吉。其实,真正健康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用药和健康饮食。

第一个误区是“保健品能辅助降脂”。目前没有权威指南推荐任何保健品能替代或辅助降脂药。保健品只能作为日常营养补充,不能治病。

第二个误区是“药物和保健品混吃更安全”。事实上,药物和保健品的相互作用会增加肝肾负担,副作用更难发现。每年都有因混服导致肝损伤、肾损伤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

第三个误区是“一旦服药就不用管饮食”。降脂药不能代替健康饮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少油少盐,多吃蔬菜,全谷物,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依旧是血脂管理的关键。

科学用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这三件事,缺一不可。保健品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降脂药的“加分项”。身体健康不能靠“补”,更不能靠“赌”。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
②.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法规与指南[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