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以一床破席来隐喻她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5-09-26 15:13 浏览量:1
潇潇雨声,80后中文硕士,高校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热爱文字写作,AI时代,坚信有生命质感的写作具有独特的价值。红迷一枚,这学期开设了红楼梦的选修课,与大家一起畅谈红楼世界,品味红楼无限韵味。
01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今天我们开始分析第二位《红楼梦》判词人物,大家能够从上面的判词中猜出这位人物是谁吗?这首判词本身并不能提示人物的名字,倒是判词前面的画可以给大家一些暗示,是什么画呢?
画上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从这幅画中我们倒可以猜出这个人的名字了。一簇鲜花,是在暗示这个人姓花,一床破席的席,谐音“袭”,这首判词写的就是宝玉房里的另一丫鬟,名叫花袭人。
用一床破席来暗示袭人的名字,与前面用霁月、彩云暗示晴雯的名字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可见一斑。
她是一位和晴雯完全不同的丫鬟,作者曹雪芹在写她时是和晴雯对比着进行描写的。袭为钗副,她是又副钗里的薛宝钗,在个性特征、命运结局上与薛宝钗颇为相似,她们两者之间也相互映射。
和晴雯一样,袭人也是《红楼梦》人物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又是作者曹雪芹浓墨重彩去描写的一个人物。单是在前八十回的回目中,袭人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第六回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第十九回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和第二十一回中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在回目中,作者给了袭人一个“贤”字,这也是有许多读者喜欢她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文本中也的确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袭人的温顺贤良,甚至有读者把袭人视为忠心纳谏、一心奉主的忠良臣子。这样比喻的话宝玉无疑就成昏君了。
画家戴敦邦就是赞誉袭人的一个代表,他对自己喜欢的红楼人物也画得格外美丽,这张袭人的画像极尽女性的柔美,实在合了判词中“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描绘。
02
作者在回目中给了袭人一个“贤”字并花了大量的笔墨描绘袭人的温顺贤良,果真是为了赞扬这位贤良的小丫鬟吗?曹雪芹对这个人物到底是赞扬的还是贬抑的呢?
我在前面分享的文章40岁+,人到中年,我为什么醉心于红楼?——聊聊我与《红楼梦》这部书的缘分 中提到提到,对每个红楼人物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某一个片段、某一个章回,而是要纵观整部书去看,去思考。
这个研究方法也将贯穿我对每一个红楼人物的解读中。下面我就带大家梳理出袭人在整部《红楼梦》中的故事脉络。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奠定了袭人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也是她日后成为“准姨娘”的伏笔。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袭人回家吃年茶,宝玉去看望,袭人在家人面前显示了她与主人关系的不一般。晚上回来,袭人又借家人要赎她出去对宝玉“探其情,压其气,下箴规”,与宝玉约法三章,提出“三不许”,展现其“贤良”形象。
第二十回,袭人遭到李嬷嬷排挤,袭人只得忍耐。展现其“温顺”的形象。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袭人因宝玉与黛玉、湘云亲近而吃醋,甩脸子给宝玉,以“冷淡”的态度规劝宝玉。提醒宝玉姊妹们和气应该有个分寸。
第三十回,袭人被怒气冲冲的宝玉踢了,半夜吐出鲜血来,袭人也只是忍着,不让宝玉生长折腾,以免别人抱怨她情况。
第三十一回,晴雯与宝玉发生矛盾,袭人出来劝和,无意识显露她与宝玉关系的亲密,被晴雯讽刺“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得上‘我们’了”。(姑娘,这里指通房丫鬟,虽还是奴婢,但身份高一些,称“姑娘”,比如平儿为贾琏的通房丫鬟,大家通常称她为“平姑娘”)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男女大防”之事,建议宝玉搬出大观园,袭人获得了王夫人的充分信任。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从自己的月例银子中拿出二两银子给袭人,袭人成为内定的“姨娘”。
第五十一回,袭人娘生病,袭人回家探病,排场完全按“姨娘”规格,显示她的实际地位。
第五十五回,袭人娘去世,按老姨奶奶的规格,赏四十两银子。
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宝玉暗示对其“告密”的怀疑。
第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结局),袭人嫁给蒋玉菡。
梳理完有关袭人的整个故事脉络,相信大家对袭人这个人物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她能够成为宝玉的“准姨娘”有关键性、实质性的两步:一是与宝玉发生云雨情;二是向王夫人进言取得王夫人的信任。
03
梳理完袭人在整部书中的脉络,我们再来看这四句判词,通过判词来看一下袭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有着怎样的命运结局?作者曹雪芹对她的态度立场究竟是如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温柔和顺,即封建礼教所鼓吹的“温柔敦厚”。《红楼梦第》78回中王夫人说:
“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有了前面对袭人整个故事脉络的梳理,我们来判断一下王夫人识人的水平怎么样,她对袭人的判断是准确的吗?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袭人向她表了忠心,她想向贾母举荐袭人日后成为宝玉的小妾。
性情和顺、举止沉重还说得过去,模样没有晴雯好这一点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可是说袭人心地老实就太讽刺了啊!怡红院大大小小的丫鬟十多位,唯有袭人早早地与宝玉有了云雨情。
有人说这在古代贵族公子身上是平常事,可是她又跑到王夫人面前进言“男女之大防”,忘了自己与宝玉“鬼鬼祟祟的干的那事”,暗示王夫人宝玉黛玉日夜一处起坐由不得叫人悬心,建议宝玉搬出大观园。这样的人算“心地老实”吗?
似桂如兰,古人常用桂、兰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就像作者用霁月、彩云比喻晴雯的美好品德一样。温柔和顺、似桂如兰都是赞扬人的美好品德的,可是“温柔和顺”前面却有“枉自”,“似桂如兰”前面却有“空云”,作者以此来暗示什么呢?
这究竟是怎样的温柔和顺?又为什么说“枉自”呢?我们首先要探寻一下这个温柔和顺的内涵是什么。
04
袭人原是卖身贾府的婢女,曾服侍贾母。
“贾母因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不中任使,素知袭人心地纯良,遂与宝玉。”“这袭人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这似乎能表明袭人的忠顺贤良。然而,卖身求荣的奴才一旦认准了“主子”,那“主子”便是她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所在,袭人如果想得到赏识、出人头地,如何能不在贾母面前尽心竭力?
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是上至贾母下至奴婢众星捧月似地呵着护着的一块“宝玉”。素怀“争荣夸耀”之心的袭人,有幸被贾母派在了宝玉身边,占据了“近水楼台”,怎么会不想把怡红院变成“得月楼”,把宝玉床前的踏板变成晋身的阶梯,改变自己卑微的身份,取得贾府“姨娘“地位?
第六回她就与宝玉初试云雨情,奠定了与宝玉的特殊关系。她的温柔和顺,极尽了在主子跟前的婢颜屈膝,她是一个忠顺奴仆,毫无保留地奉守封建的纲常礼教,循规蹈矩地小心行事。在奉守封建礼法方面,袭人与宝钗是相通的,价值观相同,因此她们才会相互欣赏、相互援助。
可以说,袭人是封建等级制度下主动适应这一规范、并想努力往上爬的人,在一部以反叛为主题的作品中,这种意义上的温柔和顺自然要大打折扣了。你们怎么看待袭人的温柔和顺呢?
袭人的温柔和顺也是有目的的,她很早就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要成为宝玉的侍妾。在这一点上她和晴雯截然不同,她绝不会像晴雯那样混混沌沌、痴心傻意。
《红楼梦》第十九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早早就立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回当中,写到家里人接她回家吃年茶,并商量着把她赎出来,也就是说袭人本来是有机会离开贾府、改变奴婢身份的,但是袭人执意不肯,并说至死也不回去的。
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叨登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做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也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袭人原本是在家境困难时被家人卖到贾府的奴婢,家人在整理了家业之后把她赎出来,改变做奴婢的地位不是挺好的吗?虽然父亲没了,可是她还有母亲,有哥哥,有自己的家人,家境也没那么困难了,可她为什么至死都不愿意让家人赎她出来呢?
其实同在第十九回中就做出了交代,袭人回家吃年茶,宝玉在宁国府里看戏,感觉甚是无聊,所以让茗烟带路,来到了袭人家探望。这里也可以看出宝玉与袭人的亲密关系,袭人才走半天,他就等不及要去探望。
贵客迎门,花自芳(袭人哥哥)母子百般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袭人笑道:
“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摆,也不敢乱给东西吃。”
一面说,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
主人亲自上门,这种举动本就不同寻常。作者连用了四个“自己的”,袭人一系列的动作,使她在家人面前充分证实自己与主人关系的不一般。
宝玉笑道:“你就家去才好呢,我还替你留着好东西呢。”袭人悄笑道:“悄悄的,叫他们听着什么意思。”一面又伸手从宝玉项上将通灵玉摘了下来,向她姊妹们笑道:
“你们见识见识,时常说起来都当稀罕,恨不能一见,今儿可尽力瞧了。再瞧什么稀罕物儿,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
说毕,递与他们传看了一遍,仍与宝玉挂好。 如果说前面一系列的动作,是她和宝玉关系亲密的无意识流露,那么她从宝玉颈上取下宝玉递与姊妹传看的动作,则是有意为之,她有意要在母亲、哥哥、姊妹跟前炫足自己的优越感,让她们明白自己与主人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自己在宝玉房里这个丫鬟身份也是不一般的。
有了宝玉来袭人家里这一遭,不用袭人再说什么,花自芳母子都看明白了。因此,“他母子两个也就死心不赎了。忽然宝玉去了,他二人又是那般境况,他母子二人心下就更明白了,越发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赎念了”。你们怎么看宝玉到袭人家里看望的这段情节呢?你认为作者安排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呢?
心中有了这种“远大目标”,袭人便“一千个小心,一万种涵养”“掌握对象,争取上层,团结友军,排击劲敌”“,进行了一场“没有金鼓杀伐之音”的战斗(引自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路上,袭人都采取了哪些途径?我们下一篇再分享。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和启发,欢迎点赞+推荐,转发给更多朋友看到。
潇潇雨声话红楼
这个学期我开设了红楼梦选修课,设置了100个选课名额,迅速选满了。我备受鼓舞,决定开一个公众号,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也记录在和学生们上课过程中新的启发和思考。相信与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们一定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